“这么说来,大总统是准备开展军国民主义教育了。”听到张文英说不是要让学生们当兵,梁启总算是安下心来,他也算是学贯中西,但除了让学生们当兵,他能想到的合理解释也就如此而已了。对于军国民主义教育他也是有所耳闻的,他并不反对,但也并不是最积极的鼓吹者,反倒是还怀着一份担心,只是就连他自己也说不出担心的到底是什么。
梁启的话让张文英不由一阵愕然,也许是因为中国太弱了,受洋人的窝囊气太多了,军国民主义思潮是很有市场的,就连许多曾经极端鄙视武人的读书人也不能例外,特别是张文英带着汉军强势出现,更让他们找到了理论依据,不过张文英却知道,在自己原来的世界,所谓军国民主义有一个更简单也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军国主义,虽然张文英并不认为军国主义便一定没有好下场,但他本人却是一向最反对军人干政的,中国几千年奉行的都是文官政治,还不是运转得好好的,如果没有大清王朝,说不定到现在中国仍是世界第一强国,他从不认为军国主义可以救中国。与大多数人的看法南辕北辙,张文英之所以要派出汉军,是为了要安抚那些群情激奋的学生,与日本人的决战时一定要的,那还不是现在,前线的确是在打胜仗没有错,但那些胜利还动摇不了日本人的根基,然而后方的人们不了解前线的情况,却已经欣喜若狂,以为再打上几场胜仗便万事大吉了,甚至可以把洋人的势力都赶出去,他们还是太天真了。
梁启的心情很平静,但他很快就平静不下来了。赤峰大捷的消息他又听说过。那可是千真万确地大捷,不只夺回了一处军事重镇,而且消灭了一万多敌军。虽然其中大部都是北清的辫子兵,但那也是辫子兵中仅有的一点而精华,何况其中还包括了一千多鬼子,梁启想不到地是,在长长的一串被俘北清官员的名单中。还有自己的老师康有为。康有为已经52岁了,虽然光绪皇帝只是日本人的傀儡。但在一些人事问题上还是有言权地,这么多年了,康有为总算也入了军机,但他的根基毕竟浅了些,加上又是汉人,在王公贵族中也是很不受待见地。太大的官位自然轮不到他,也就是个四品章京,恰恰便是张文英从前的职位。
师徒两人谁也没想到会在这个地方以这种形式见面,学生是座上客,老师则是阶下囚。看得出来,张文英并没有怎么难为这位康先生,他的大辫子还拖在脑后,甚至他的四品补服也还穿在身上。
“你是打算看老夫的笑话吗?”几年不见,康有为苍老了许多。神情也颇为疲惫,说话却还是像从前一样不肯留有余地。
“康先生地才学在下是佩服的,但康先生的见识在下却不敢苟同。你当真以为没有了慈禧那老妖妇,大清朝廷便有救了吗?且不说载小儿不过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便是当真换一个精明强干之辈,大清朝早已病入膏肓,又有何药可医呢?我当初便是看不透这一层,又是兴实业。又是考科举。蹉跎了十来年的岁月,好在在下年纪还小。有从头来过的机会和时间。”
关于张文英的事,梁启从前自然是听说过的,他现在也才3实业,考科举,再加上当的那几年官,居然还是“蹉跎了十来年地岁月”,梁启自己便是神童,向来自负,如今方知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康有为气得脸涨得通红,指着张文英道:胡乱诽谤圣上,大逆不道……”
康有为本是还要再骂下去的,终究还是闭了嘴,人反都造了,如今已是大总统了,区区大逆不道何足挂齿。
梁启对于老师向来尊重,但老师如此表现他却反倒有些不以为然。回国这几年,他也在思索当年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北平大学里也颇有一些昔日的维新派,彼此间也时常探讨,有些道理已经想的通透,有些道理却还是不明所以。梁启本人虽是科举出身,进士及第,自从拜了康有为做老师,却一向是最反对科举的。自己十二岁便入学成为秀才,十七岁举人,被称为神童,算是科举得意,然而“帖括之外不知有所谓经史也”,遇见康有为才现原来自己一窍不通,反而要拜老秀才康有为为师,对于他来讲,科举可说是深受其害,在他看来大清朝废除科举都已经是晚了,谁料想张文英当上总统立刻兑现当初的诺言,做得第一件事就是恢复科举,张文英是状元出身,对于科举情有独钟或许还可以理解,真正让他想不明白地就是科举恢复两年了,当初地那些弊端似乎都不见了,而且举国上下对于恢复科举死后都是普遍看好的。难到自己当初真地错了?
“两位也都是大才,但凡事不能只讲主观愿望,更不能自己凭空想象。清朝的落后真的是科举害的吗?不尽然吧。自隋以后,哪一朝没有科举,又有哪一朝落后了,只有清朝而已嘛。我们在不妨看看清朝的官员都是什么出身?数字是不会骗人的,满清立国以来督抚一级的大员有个,真正进士及第的只有一千出头,我们便不提那一千多个进士及第的大员是否都有真才实学,事实是即便他们个个都是精英,满清的大员也大都只是不学无术之辈,地方上如此,中央也同样概莫能外。革命军起的那一年,满清不是还成立了内阁吗,其中成员清一色的满洲权贵甚至皇族,没有一个进士出身的,这样的朝廷,落后也好,**也罢,怎么能把责任推到科举上来?”
这番道理梁启和康有为都是第一次听说,甚觉新鲜,回想起来,那些与自己打交道的满清高级官员的确没有多少是科举出身的,虽不全中也差之不远,梁启对于张文英的印象顿时大为改观,康有为没有作声,既不赞成,也不开口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