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六五章 张松与钱钟书具有超强记忆力?
作者:书笠居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195

“哪两个人也具有这种超强的记忆能力?”谢凌枫与黄玉鹃异口同声地问道。

“一位是东汉人士,益州牧刘璋手下别驾,姓张,名松,字永年。”潘智?笑着反问道,“两位是否还记得《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的具体情节?”

“我记得汉宁太守张鲁与其弟张卫商议,趁益州刘璋昏弱,起兵先取西川四十一州为本,然后自称汉宁王。消息传入益州之后,刘璋急聚众官商议,正是这个张松挺身而出,自告奋勇愿意出使许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曹操兴兵以取汉中,以图张鲁,使张鲁拒敌不暇,更不敢正眼来窥西川。”黄玉鹃不愧是中文系的才女,很快就对答如流,“但是,自破马超之后傲睨得志,每日饮宴,无事少出。张松候了三日方得以引见。曹操见张松人物猥琐,已是五分不喜,又闻他语言冲撞,遂拂袖而起,转入后堂。后曹操门下掌库主簿杨修邀请张松至书院,并从书箧中取书一卷,交给张松。”

“哦,这是曹操所著的《孟德新书》,共一十三篇,皆是用兵之要法。”潘智?接过话语说,“杨修夸耀说这是丞相酌古准今,仿《孙子》十三篇而作的佳作,堪传后世。不料张松将那本书拿过来,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却大笑着说:‘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能,止好瞒足下耳!’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张松居然将《孟德新书》从头到尾朗诵了一遍,并无一字之差。这一来,一向恃才傲物的杨修也不得不称赞他能够过目不忘,真天下之奇才也!而且一向精明的曹操也被忽悠得误以为古人与他暗合,于是令人将《孟德新书》扯碎烧掉!如此看来,张松可算得上是古今以来具有超强记忆力的一个奇人啊!”

“那么,具有超强记忆力的另外一个人又是谁呢?”谢凌枫追问道。

“另一个人就是现代著名学者钱钟书。”潘智?老师介绍说,“据说他具有过目不忘的‘照相机式’的记亿力。在进入小学读书识字之前,钱钟书已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以及《七侠五义》《说唐》等古代小说。他读书过目不忘,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连书中好汉所使兵器的斤两都背得出来;在蓝田的国立师院任教时,图书馆的《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等大部头丛书,他都浏览过,他看过的文集,仅明清别集就有千种之多,这些别集,不管是大家、名家,还是二、三流的小家,别人随便拿一部来考问他,十之**他都能准确无误地复述其内容,甚至一字不差,而且屡试不爽。更令人佩服的是,他的记忆力似乎也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衰减,几十年前读过的书,仍然如昨日刚看过一样记忆犹新。1979年,将近七旬的钱钟书在美国访问时,曾经在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当场表演过他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使得那些洋同事们面面相觑。

“我们的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的王钱澧老师对钱钟书先生也是推崇备至!”黄玉鹃接着说,“王钱澧教授曾经这样评价钱钟书:独来独往在人生的舞台,钱钟书先生的神秘一如他的风采,现代青年来说,他是一个谜一般神秘而富于魅力的人物。他的照相机式的记忆力,淹贯中西古今的博学,滔滔不绝的口才,浓郁的机趣与睿智,澹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使得他极富传奇色彩,深受海内外国学爱好者与语言学爱好者的推崇。”

“是啊,钱钟书的确是一个天才!难怪有人将他与长城、熊猫并称为‘中国三宝’,钱钟书真的不愧是国宝级的大师!”潘智?老师侃侃而谈,“钱钟书先生不仅记忆力超强,而且学贯古今中西,在当代中国可谓首屈一指。他所获得的‘当代第一博学鸿儒’‘文化昆仑’的荣誉的确是名至实归啊!不仅如此,钱钟书的古文造诣之高,当今恐怕无人能与之媲美。钱钟书先生所著的《谈艺录》、《管锥编》令人叹为观止。从先秦到近代,经史子集无不贯通;他的文言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不论散文骈文,诗词曲赋,还是小说戏曲,俚语谣谚,遣词造句,隶事用典,简直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即使是陈衍、徐森玉、胡先肃等前辈学者也对钱钟书的古文造诣称道不已。而钱钟书笔下的白话文,清如水,明如镜,挥洒自如,耐人寻味。尤其是《围城》,几乎成为幽默文学语言的范本。除此之外,钱钟书还精通英、法、意、德、拉丁、西班牙等多种语言。钱钟书曾在美国讲学,仅凭其娴熟流畅的英语口才,即令四座吃惊。而且,他首次到意大利出席第二十六届欧洲汉学会,即用意大利语作即兴式的发言,而且咬音之准,味道之纯,不逊于他所具有的英语、法语、德语的口头表达水平,在报告中他还随意援引意大利文学,所涉及的许多陌生作家的作品,他皆能用意大利语娴熟地背诵出原文,引起了意大利学者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因此,不少外国人对钱钟书极为推崇。我记得,有一位外国记者曾经这样说过,‘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直把他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一些人不远万里,从港台、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专程前来拜访他。可是,钱钟书却淡泊名利,常常闭门谢客,避之唯恐不及。”

“是啊!王钱澧教授曾经给我们讲过这么一个故事,让我们至今仍记忆犹深。”黄玉鹃又说道,“他说,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特地赶到中国,给钱钟书先生打电话,表示了仰慕之情,希望能够拜见他。不料钱钟书却很幽默地回绝了她的要求。他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先生幽默风趣的特点由此可见一斑。”

谢凌枫站在一旁,耐心的倾听了潘智?老师与黄玉鹃的谈话,露出了独特的意味深远的微笑。

黄玉鹃见了,笑着说:“凌枫,潘老师所说的应该不错吧?!张松与钱钟书先生当之无愧地算得上是中国古今以来两个具有超强记忆力的人!”

“两位刚才对张松及钱钟书的论述,说明你们还是博闻广识,令人敬佩的!”谢凌枫话语一转说,“不过,对张松与钱钟书能否称得上我国古今以来最具超强记忆力的人,我却保留自己的看法。”

“什么?你不认同潘老师的观点?!”黄玉鹃诧异地说道。

“请谢朋友细细道来,潘某也想领教一番你的高论!”潘智?眉头一扬,兴奋地说。

谢凌枫见状,心里暗暗佩服。潘智?老师听自己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居然没有半点儿生气的表情,反而露出很感兴趣的样子,实在难得!看来,潘老师对学术争论倒是颇感兴趣,难怪他能够在教学过程当中不人云亦云,而是提出了那么多新颖而又价值的学术观点。

――――――――――――――――――――――――――――――

书笠居士向一直支持本书的朋友们再次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