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完了一天的折子,万历伏在案上,一边绞尽脑汁回忆关于防治天花的知识,一边用不太工整的小楷一一写下来。天花的可怕,万历是知道的,文学作品的描写就不说了。就是在另一个时空,他的一个叔叔就是死于天花,每当祖母说起那事,都还伤心不已;那已经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如此危险;可想而知,在明朝万历年间天花是何等的厉害了。
但是人可以利用自身的免役系统预防天花。记得有一种“种痘”术,可以防治天花,简单的做法就是将出过天花的人的痂磨碎了,吹少许到人的鼻孔中去,碎末中含有天花细胞,引起人体免役系统的反应,这就会产生出天花的症状,比如发烧。但是因为这些细胞中没有遗传物质,天花细胞不能繁殖,人体的吞噬细胞可以轻易地消灭他们,而且因为有了这一次的“侵入”,免役系统会记住它,所以在下一次天花病毒袭来时,免役系统会很快产生相应的吞噬细胞,消灭病毒。这就是为什么人一生只会出一次天花的原因。
凭借着有限的一点知识,万历明晓原理,但是要如何将这个原理说给李时珍呢?明明白白地告诉他,是不是有点骇人听闻?这个时代人们的普遍看法还是认为天花是神仙降罪的结果,开明一点的也认为是阴阳二气的不调和,即便知道其传染性,却不知道为何传染,如何传染,更别说细胞和免役系统了。
要是有显微镜就好了,万历暗想。有了显微镜,就可以将细胞“展示”给他们看,也方便解释原理。不过现在帝国的工匠,包括万历都还没有制造显微镜的能力,因为玻璃的清晰度不高,制造千里镜已经勉强了,显微镜就更别想了。
想了好一会,万历决定使用“气”这个名词来解释天花的传染性,说“气”是由万千微物组成,可以在空气中漂流,祸害人民。因此,患天花等传染病的必须隔离。这种解释一方面跟传统的“瘴气”“疠气”挂上钩,便于李时珍接受;一方面又夹带私货,将细胞变成“微物”装进去,为了消除疑惑,万历还特意引用了佛祖说的“一瓢水中皆有十万八千生物”来补证。
接着就详细介绍了“种痘”之法。对“种痘”法的原理,万历左想右想,都没有合理的说词。最后只好用实际的效果来证明——这是看得见的,也是最容易让人接受的。虽然没有理论的支撑,虽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如果能迅速推广,挽救更多人生命,万历还是满意的。
满满地写了几大张纸,觉得差不到了,万历才搁了笔。又从头仔细看了一遍,补充了几处脱误,才定了稿。
又另取了朱笔,在后面做出批示:先让李时珍小范围试行,观其成效,总结经验教训,如果成效好,便在全国推行。
万历知道后来英国人对付天花用的是“牛痘术”,效果和安全都比“人痘”好。但是万历也不知道牛痘的法子,只好先推行“人痘“防治天花,挽救更多的人。毕竟,人的重要性,万历这个帝国首脑还是明白的。他甚至还记起了天花在军事上和种族上的妙用,那就是最早的生化武器了,不知道日本人对天花免不免疫。忍住了笑,让安宁派人将写好的《天花防治论》送到太医院,交给李时珍。
新年一天天的近了,万历却高兴不起来。他早过了新年兴高采烈的年龄。当一个大帝国的家,这时候必须一边计算着这一年的收获得失,一方面计划着来年的日子。不为远虑,必有近忧,何况现在是多事之秋。
明年,万历十年,会发生什么呢?
看着雾朦朦的天空,万历想了好一会。
“安宁,李谪凡到了那里了?”
“李谪凡昨天过了山海关,张简修也快到天津了。”安宁一边逗着廊上的画眉,一边回答。设立安东都护府后,万历没有安排李谪凡在其中任职,而是把他召了回来,同时召回的还有在西南的张简修。因为羽林卫中可以担当大事的都已经派出去了,万历身边一时没有用得顺手的人才,索性召回了李张二人。
“呵,还敢得上过年。”万历笑道,回头叫安宁道,“别弄鸟了,去通知太仆准备车马,让唐郎准备侍卫。”
安宁忙丢开手中的谷子,喜道:“今天要到那里去玩啊?”
“小鬼头,就知道玩。”万历笑骂,“今天是去北军大营。”
算来戚继光执掌禁卫军已经快七年了。当初万历让他整顿京师大三营,重新编排,制定训练计划,演练器械阵法。重新编排后的禁卫军,分成十个师,每一师大约万余人。其中骑兵四个师,步兵三个师,一个车兵师,两个火器师。
万历给的期限是五年,到了万历七年,朝廷西北﹑东北﹑西南用兵,先后从禁卫军抽调用了一部分兵力,参加战斗。从各地反应上来的情报来看,禁卫军的纪律﹑战力﹑组织﹑配合都比九边边军高了不少。而从讲武堂军校毕业中下级的军官的不断加入,也增强了禁卫军的战斗力和指挥能力。同时军法官的设立和书记官的派遣,也保障了军队的纪律和填充了士卒的信念。
这让万历感到勒紧裤袋挤出来的银子没有白费。一面奖赏戚继光,论功封为侯爵,晋少保,兵部尚书衔,北军大营元帅;一面让南京也依照戚继光的法子整顿南京驻军。万历希望经过整顿后,帝国能在南北同时有一只十万人左右的能用于野战的机动兵力,这些兵力加上九边边军,水师和保卫地方的卫所军队,应该可以应付可能出现的危险。
天子一行人接近北军大营时候,就听得一声军号,营中旌旗不动,辕门大开,十多人快速迎出,当先一人身着文官二品服色,正是北军元帅戚继光。
安宁小声对身边的安歧道:“当年周亚夫在细柳营戎装参见汉帝,营垒严肃,历代称颂其善于治兵。今日,戚元帅也是威名远播,作派却大不一样。”
安歧一愣,随即淡淡笑道:“所以说,他们的结果也大一样。”是不一样啊,别的不说,但是他每年送给你的好玩的玩意儿就不少吧。
“臣戚继光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元帅请起。”万历步下车,扶起老将军。脑海中却想起了电视画面中领袖新年慰问军人的画面,顺口问道:“老将军,军营中过年准备得如何了?”
戚继光正不知道天子为何突然驾临,忙回答道:“回陛下,一切新年所用之物依然准备妥当,军士的新年赏赐也发下去了。而且新年期间的安全防卫也都一一安排好了。”
禁卫军的军人都是募兵,不从卫所抽调。其管理也是模仿人民军队的管理——虽没当过兵,但总听了看了不少。禁卫军有自己的后勤系统和运输队伍;有自己的营地和专门的训练场地;有严格的营地纪律;军士有军衔制度;有专门的假期,每年有一个月的带薪休假,实行轮休制。
“很好。”万历说道。在戚继光的引导之下,进入中军大帐,在与禁卫军各师将领﹑军法官﹑书记官寒暄一阵,了解一些军中情况后,万历边让他们都下去了,单单留下了戚继光和安歧二人。
“陛下是在谋划北方之事吧?”戚继光问道。
万历向安歧点点头。
安歧说道:“从锦衣卫的情报看来,俺答确实已经死亡。而三娘子﹑把汉拿吉和皇台吉﹑青台吉等人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因为俺答汗生前没有指定由谁来接任大汗的位置,诸子各拥有部众,都想立为大汗,互不相让。而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三娘子,想拥立把汉拿吉,可是自身的实力却不够。”
继承人制度是一个民族国家走向强大必须解决的问题,不然就很有可能引发内乱,让一个新兴势力一代而亡。蒙古人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内乱不断,元朝如此,现在的蒙古部落也是如此。经过内斗即便得到一位英明的首领,但前面的内斗已经使其损失巨大,即便这个领袖能再次取得辉煌,但他死后这项事业能不能传下去又将面临考验。相比之下,中原王朝在这一方做得就要好很多了。
安歧接着道:“同时,东部的察哈尔联合兀哈良三卫已经向西方移动。根据情报,极有可能是去帮助青台吉的,因为青台吉一直以来就与东部蒙古交好,对他父亲俺答汗反而不怎么亲热。”
如果,察哈尔借青台吉控制了俺答的部众,那绝对是中原的大害。同时也让这数十年来明朝的分化羁縻政策完全失败。
“不过,三娘子也已经向山西总督郑洛求援,请求大明为其平定内乱。”安歧补充道。
这份情报是今天早上到来的。
一直等候着北方情报的万历接到这份情报,仔仔细细地看了好几遍,面上看不出是喜还是忧。然后将情报放在了一边,居然仔仔细细地给李时珍写好了《天花防治论》,然后才车驾驾临北军大营。万历道:“老将军以为当如何处理?”
“避实击虚,袭击察哈尔根本之地。”戚继光随即答道。听了安歧的见解,军人的直觉让他如此建议。翻开一张锦衣卫制作的军事地图,指着蓟镇和辽东镇说道:“察哈尔西去,这两镇的压力就轻了,可以趁机出击,东西夹击,铲出察哈尔和兀哈良三卫留在原地的势力。特别是兀哈良三卫危害多年,为虎作伥,不得不除。张臣和李成梁都是智勇之将,偏师出击,当不会有大的差错。”
兀哈良三卫在明初投降明朝,后来时叛时降,反覆无常,利用互市援助察哈尔,或者为其向导侵犯内地。若能扫荡其根本之地,也是可观的战绩。但是在万历看来,这样一个大的机会,不大做文章,就可惜了一点。
“可不可以大军出击,如卫青﹑李靖一般?”
戚继光心中一惊,该来的还是来了。当初天子让自己整顿京师军马,他就感到了天子温和外表下的那一份勃勃野心。这野心,不像热烈的野火,而像一条大江,表面平静,实际却是滚滚激流,绵绵不绝的侵吞着一切。
他吸了一口气,说道:“陛下,老臣以为现今有四不可,不宜出动大兵。”
“说来听听。”万历笑道。
“第一天时不利。现在是冬末,正是北风凌厉,我军逆风而上,人不耐寒,马无草料,利于敌而不利于我军。第二是后勤不济。大军出动,后勤第一,无粮必败。要征讨蒙古,老臣以为,非提前一年准备粮草弹药不可,现在全无准备。第三是,兵力征集。当年成祖征伐蒙古,每次出动皆在五十万左右。而现在,老臣所知禁卫军在京不过八万人,加上附近蓟镇宣化大同山西等处兵马,可调用的人马也不过十五六万,对上蒙古人,并无优势。”
安歧道:“蒙古人也衰落了,能纠合的人马也就十来万,其余都是老弱妇孺,不需要那么多兵马。“
“不然,”戚继光反驳道,“蒙古以马为家园,弓马娴熟,虽然衰败,仍不可小视。且如果察哈尔顺利控制俺答部,其实力将大大增加,不能轻敌啊。”
“那第四点是什么呢?”
戚继光停顿一下,说道:“陛下垂询老臣,老臣不敢隐瞒。第四点就是陛下。陛下在军中,则为一军之累。天子至重,不可轻出,比如汉武北击蒙古,唐宗讨伐突厥,都只是派遣大将而已。”
万历强笑一声,道:“卿以英宗事谏朕,用心良苦。”话音一转,说道:“如果,朕让老将军现在统军北征,以十万军马,粮草充足,保证枪械弹药。将军可有胜算?”
这一个机会万历已经等候了许久。早在万历六年,就动过亲征的念头,之后七年八年九年,连续三年派遣间谍,收集情报,调拨离间;在内部,整顿人马,选拔人才,筹备军费,聚集粮草。到了今日,可以说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
恰好蒙古内乱,虽然最终的结果还没有出来,但机会却已经来临。想当初成祖五次北征,却没有完全消灭蒙古,就是因为没有寻找到蒙古的主力,落得一个劳师无功。俺答部内乱,察哈尔西移,各部的精锐都集中起来,偏又各自为阵,正是将其一举歼灭的良机。
严寒怎么能阻挡帝国前进的步伐,且京师和四镇军马皆是久在北方,早已熟悉了恶劣的天气。而放弃亲征,虽有一点小小的可惜,但是由大明最优秀的戚继光挂帅,成功的系数就更高了,算来也划算。
看戚继光表情急剧变化,知道正在做思想斗争。万历也不打扰他,静静地等了好一会儿,才问道:“难道老将军已没有了廉颇之勇了么?”
受此小小的一激,戚继光道:“血染沙场,马革裹尸本是老臣夙愿。陛下命老臣,老臣不敢推辞,只是事关国家命运,有几个要求臣不得不请陛下答应。”
万历听他之语虽雄壮,却有几分不祥,说道:“将军请讲。”
“北征的人马将士需由老臣选定,十万之众皆须精锐,号令统一,上下用命,方可纵横大漠。”
万历点点头,从袖子中取出一个卷子来,说道:“这里面记录了蓟镇宣化山西大同四镇将士和兵马的详细情况,可供将军参考。”
原来天子早有准备,戚继光稍稍放心,说道:“陛下既然委任老臣为北征统帅,臣希望陛下信臣听臣。何适出兵,何时进击,如何派兵布阵,希望陛下不要居中遥控,陛下如有疑问,可以遣使询问,臣一定祥为解答。”
说实话,这一条让万历感到有些为难。兵者诡道也,行军打仗,最忌讳多重指挥的道理他明白,但是要将全权交给戚继光,万历还是又那么一点点担心。此次北征将要抽调京师以及四镇一半的人马,如有不测,后果不堪设想啊。
“将军有几成胜算?”万历转而问道。
“若粮草充足,且满足上述两个条件,臣有八成把握。”戚继光平静地回答。
“那如果败了会怎样?”万历追问道,胜利了会怎么样且不去管他,但失败了会如何却不能不考虑。
戚继光脸一僵,说道:“若败了,老臣死国。蒙古人将突破长城,冒犯京师。不过,如同景泰嘉靖年间一样,仍将铩羽归去。只是将严重打击军中士气,陛下这几年的改革也将化为流水。”
是这样啊,万历笑道,“那朕就答应你,不居中遥控。而且,粮草军饷弹药朕也给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