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真正明白自身力量的人,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遏制自己的**,这也许是痛苦的,但却是最明智的做法,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治理一个国家也是这样,万历深切的感觉到如今的明帝国还极度的虚弱,远没有称霸世界君临天下的实力。更明白的说,这是因为明帝国上下绝大多数的人还处在对世界没有了解的蒙昧状态中,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万历为了维持政权的稳定,避免骇人听闻,还不能公开宣扬新的地理知识;如果贸然地急速地引进一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带来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甚至会严重地打击民族的自信心。
当一个民族充满自信的时候,才会勇于接纳外来的文明。当一个民族失去自信,而又不清楚自身力量的时候就会盲目的排外。日本清楚自身的力量,因此才有明治维新,也才有此后中国百年的灾难。
因此,万历采取稳妥的做法,有限的﹑有步骤的接纳和吸收西洋文明,最先是武器技术﹑军事技术﹑天文航海技术,然后是基督教义﹑手工工艺﹑农业技术和作物等,最后才是科技﹑思想和制度上的一些创举。武器和军事技术因为迫切的现实需要,总是能比较快的传播和接受。而后的器物技术和农业作物也将因其实用性而被接受,当这种“流入”形成一定规模后,其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因子和科技因子也将陆续被接纳。在这个过程中,大明对西洋的了解也将越来越多,了解越多,就多了学习和竞争的机会。
万历坚信:只要中华对西洋的了解达到一定程度,就完全可以避免不幸的命运!实际上,这种渗透似的交流还是效果明显的,特别是万历身边的亲信,他们已经对西洋有了大致的了解,在偏见和惊奇中吸收可以为大明所用的东西。
因此,万历才会让江南水师南下澳门,用武力的方式逼迫葡萄牙人接受新的条约,而又同意将澳门继续租借给葡萄牙人。就是为了保留一个交流的窗口。当然,此举在国际战略和军事上也有长远的考虑。
此举在外表形式上,确实有点像宋金和约。虽然大明不是屈辱求和,但让夷人盘踞海疆,总会引发“心怀天下,一肚子春秋大义,坚持华夷之辨”的儒生的不满。不过,万历却不担心这种反应,说道:“朕不担心大臣要求将葡萄牙驱逐出澳门,他们有这种意见也是好的,总比麻木不仁任由外国侵占大明领土要好;朕担心的是以后大明与外国交涉时,会有人援引此条约,容许西洋人的无礼要求,比如割地赔款。他们会说,当年万历皇帝都允许葡萄牙人租借澳门,现在用一些好处羁縻敌人,宣扬浩荡皇恩,又有何不可呢?”
陈于陛和安歧面面相嘘,他们没有料到万历会想到这一层。陈于陛讶道:“与葡萄牙人签定的条约对我大明有利,如何能用来比照割地赔款?那岂不成了卖国求和的秦桧?如此欺君误国,天下共诛之。”他先前说道宋金绍兴和议,还仅仅是从万历的名声上考虑,没想到其中厉害如此大。
万历一笑,道:“秦桧之罪不在主和,而在于主和后执掌朝政多年,排斥异己,贪赃枉法,苟且偷安,不思恢复!”
安歧想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寒光,说道:“比照历史,人性甚恶,为了自身利益,是无所不为的。陛下的顾虑,臣以为是大有可能的。陛下应当早作准备,这份条约还是不宜公开。”毕竟没有长盛不衰的国度,做些预防总是好的。
“不,不仅要公开,朕还要向大臣们具体的分析一下条约的内容。”万历说道,和陈安的一席话,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朕要让他们知道,通过这个条约,大明得到了什么样的好处,又是怎样得到这些好处的!要让他们知道哪些权益是应该坚决维持的,哪些权益是可以通融的,应该争取什么样的权力,又该怎样保护大明的利益!”
“而且,朕所讲的话,还要通过邸报传达到国家的每一个县去,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一件事,明白是怎样一回事。特别是将武堂和致德公学的学生,更要让他们明白。”万历继续说道,他时时有一种迫切的希望,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协助自己完成伟大的事业;他们有着开明的态度,忠贞的品质,杰出的才干。如今,万历身边的亲信以及派遣出去的人手,虽然称得上英才,但人数实在太少了。特别是对一个庞大的帝国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另外一方面,帝国虽然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但是在现在的通信条件下,它们不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而是一个大的拼盘,去掉任何一块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万历相信,帝国境内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发生在年初的蒙古大捷,知道了也不关心,没有切身利害时他们漠然对待;如果蒙古人打入中原,他们就准备香案迎接,只有当切身利益受到重大损害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反抗。
近代意思上的国家民族还远远没有形成。而要在近代世界立足,国家民族观念是不可缺少的。将中华传统的天下观念转变成国家民族观念,将国民脑海中的朝代换成国家,将原本的文化民族的观念继续加强,化臣民为公民,是万历的任务。每一个人都有他的责任,比如秦桧的责任在于恢复中原。
利用皇帝来完成这一任务,也许是可笑的,但却是唯一的办法。
万历十年六月,万历登基十周年的那一日,在庄严宏伟的奉天殿,万历皇帝亲自向大臣们讲解了《租借澳门章程》,解答了大臣的疑问——皇帝金口御言,大臣也不敢十分据理力争。随后《章程》得到通过,以内阁首辅的名义正式批准了《章程》,产生法律效应。
其讲义和问答,被编成邸报,由四通八达的驿站传送四方。这就是历史上的“条约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