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炎黄国民间有“观灯猜谜”的习俗。
民俗专家介绍说,猜灯谜,在炎黄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猜灯谜自南宋起开始流行,至今不衰。“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制猜灯谜的情景。灯谜活动,一直传至今天。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罗一啸们挤到猜灯谜的地方看着一个个漂亮炫目的花灯上的灯谜。罗一啸一行几人疾步走到灯谜台前,只见那灯谜台有十几平米大小,自上而下挂满了灯笼,灯笼大小各有不同颜色不一灯笼挂的越高便越大,灯笼以黄、粉、白、绿、紫自上而下依次排列,每个灯笼的灯穗上都挂有写好的灯谜。而灯谜台最上方遍挂着那盏最大最神秘的大红灯笼,灯笼成八面玲珑状,八面分别画有水墨画,由于离的太远所以看不清具体化了什么,各个棱角之处都挂有红色尾穗,看上去精致无比。
那灯谜台上站着一位老者,一身古代私塾先生的打扮,看上去很有学问,刚刚站定,那老者便走到台前双手抱拳“各位朋友,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老夫在此先祝各位家和?旺。”
“好。”台下掌声雷动。
老者摆摆双手示意安静一下,“今年和每年一样,老夫受人之托,仍是在每个灯笼之上写上了灯谜,奖励依旧,规则嘛!很简单,由下而上依次猜出答对五盏黄灯方可答粉灯,答对四盏粉灯方可答白灯,依此类推,坚持到最后者为胜,大家明白了吗?”
明白了。众人齐声回答。人群中已有人急于一试了。
“那好,现在灯谜比赛正式开始。”
老者刚一宣布开始人们就朝等米台四周涌去,找着自己能答上的灯谜,那景象壮观不已,就连在上世见惯大世面的罗一啸也为之一愣。
伞兵(打一成语)――从天而降
兔子请老虎(打一成语)――寅yín吃卯mǎo粮
照相底片――颠倒黑白
平原门下客三千――胜友如云
桁héng(打一成语)――行将就木
圆寂(打一成语)――坐以待毙
哑巴打手势(打一成语)――不言而喻
仙乐(打一成语)――不同凡响
零存整取(打一成语)――积少成多
初一(打一成语)――日新月异
暗中下围棋(打一成语)――皂白不分
并重(打一成语)――恰如其分
八十八(打一成语)――入木三分
超级好牙刷(打一成语)――一毛不拔
打边鼓(打一成语)――旁敲侧击
感冒通(打一成语)――有伤风化
鲁达当和尚(打一成语)――半路出家
皇(打一成语)――白玉无暇
举重比赛(打一成语)――斤斤计较
纸老虎(打一成语)――外强中干
美梦(打一成语)――好景不长
农产品(打一成语)――土生土长
无底洞(打一成语)――深不可测
……猜灯谜刚开始时人数可以有人山人海来形容,只是一会的时间大部分人就无奈的退了下来,很多人连黄色的灯谜都没猜出,可见有很多人是抱着试试的态度来的。
炎黄文化源远流长,在煌煌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产生过无数经典的对联与灯谜。当时光流转到20世纪中叶的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在庆祝抗战胜利时,文化再一次体现出其无穷的魅力,有一副对联和两则灯谜十分有趣,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一九四五年秋,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小日本儿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许多大中城市像过春节那样热闹,千万户门口贴出欢庆胜利的大红对联。在四川成都看见有人将国名、城市名写成一副别致巧妙的对联:“炎黄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这副对联妙不可言。上联中的“捷克”本是国名固有名词,此处借作动词“战胜”讲。下联中的“重庆”本是城市名词。亦借作重新庆祝,成都作建成首都之意。上联用的是三个国名连排一起,下联用的三个城市名连排一起,表达出全国人民欢庆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心情。此联构思如此奇特,在楹联海洋中实属罕见。这正是三国三城巧名用,一上一下妙成联。难怪其一经贴出后,人们便争相传诵,赞不绝口。
这一时期,还诞生了两则很经典的灯谜。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宋人周密的笔记作品《武林旧事?灯品》中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1945年抗战胜利后的一次庆祝晚会上,有一则灯谜引起人们的很大兴趣。其谜面是“日本投降(打一中国历史人物)”。大家纷纷作答,结果出现五种谜底:分别是“屈原”、“苏武”、“蒋干”、“毛遂”、“共工”。
“屈原”,意为日本屈服于原子弹;“苏武”,指苏联的武装力量起了举足轻重作用;“蒋干”,指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抗战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毛遂”,指及其领导的是抗战的主要力量;“共工”,意为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共同抗战才使日本投降。这些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都算正确答案,由此造成一谜五底的佳话。
在抗战胜利后,还是在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在一次灯谜竞猜活动中,一则灯谜赢得众多喝彩:“是文人又是武人,是今人又是古人,是一人又是二人,是二人仍是一人。”
谜底是“李白”,令人拍案叫绝。李就是李宗仁,白就是白崇禧。他们都是广西桂林人,都是战功赫赫的抗日名将。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素来被人们合称为“李白”。二人是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地方军事势力----桂系的中心,多年来两人一直合作无间,发出的总是一个声音,合穿一条裤子都嫌肥。这一副对联和两则灯谜都很经典,语锋机巧,言近旨远,散发着智慧的光芒,也折射着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看完花灯就到了罗一啸最喜欢的节目――撵毛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