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赶毛狗
作者:梦中侠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202

看完花灯就到了罗一啸最喜欢的节目――撵毛狗。

炎黄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就元宵节而言,在北方流行跳百索,走百病,闹蛾等民俗,在南方则盛行迎城隍,度厄,拍鼓,偷青等民俗,而在土家族地区“赶毛狗”则甚为流行。

听老辈人讲毛狗是一种聪明、邪恶的野兽,常出没于山大林密的地方,对人、畜的威胁很大,特别怕火枪,火光是毛狗的克星。从前的老家毛狗特别多,特别是冬天,毛狗找不到食物时就会进村觅食、伤人,有一年正月十五,一个拜年回家的村民在山路中被毛狗追赶得无路可走时,情急之下退到了一处烧火土的火堆旁得救了,就这样,正月十五取火赶“毛狗”就被传袭了下来。每到正月十五这一天,大人们就会带着孩子们上山取湿杉树枝、毛竹、松枝等易燃物,在房屋外搭起高高的柴棚,将捡来的枯枝树叶从柴棚处一直铺到种庄稼的地里,吃过晚饭后,人们就围在柴棚边点上火把和鞭炮,将柴火旺旺的烧起来,大声喊“赶毛狗,赶毛狗,赶到山中不回头……”孩童们则在场院里边唱边跳:“正月十五赶毛狗,赶到李家的灶门口;毛狗打个屁,李家的粑粑不来气……

据说毛狗长得象家狗,没有家狗那么温顺,野性蛮大会伤人。当罗一啸出生后,毛狗子已经消失了,他也认不得什么是毛狗,长什么模样只能听老人们的描述去想象了,小时候当我们淘气的时候,大人们就常常拿毛狗子来吓唬我们,只要听说不听话就会被毛狗子叼走就会马上变得老实了。因此,小时候也常常用赶毛狗的童谣欺负自己不喜欢的小伙伴,如果不喜欢谁,就编着这首童谣和其它的伙伴们一齐对着他唱,以示不喜欢,直到对方求饶才和好,每当想起这些儿时的趣事时便觉得既淘气、幼稚,开心又有趣。

在二十一世纪,罗一啸,多年都没有回老家过年了,远离了乡村便不知什么是年味,感受到的只有春节联欢晚会和烟花爆竹,每年到过元宵节的时候,就非常留恋乡村的那种”赶毛狗”的气氛。

关于“赶毛狗”,在民间有两个传说,其一为:相传有一年的正月十五,玉皇大帝多喝了几杯酒,在南天门看下界,嫌山旮旯里的吊脚楼、茅草棚子难看,就叫火神下凡,把吊脚楼、茅草棚子都烧毁。火神刚到凡间,跟着来了屋脊神和挡门神。这屋脊神和挡门神懂得凡人修屋造宇不容易,劝火神积点德。火神也知道玉皇是喝多了酒,就出了一个主意,叫天兵天将用柴草在山里搭起好多棚子,点火烧燃。只见烟雾腾腾,火势熊熊,凡间只看见烟和火,什么都辨不清楚了。玉皇在天上一看,以为真的烧尽了人间茅屋。后来,凡界百姓都在正月十五搭棚子烧,专门糊弄玉皇大帝。这茅草棚子好像庄稼人守毛狗的棚子,于是就叫搭毛狗棚了。

其二为:在很久以前,土家族的先人认为毛狗很聪明,就把它当成朋友请到家里,可毛狗在吃饱喝好后还不满足,走的时候偷了先人的鸡子。先人发现后不再和它往来,可是毛狗还是常来偷鸡子。有一年正月十五的时候,先人们全出去了,家里无人看守,毛狗就趁机偷光了先人的鸡子。先人回来后很气愤,便带领家人找到毛狗住的地方,一把火烧了它的老窝,从此村里的牲畜就平安无事了。于是就有了“赶毛狗”的习俗。对照现在赶毛狗的习俗来看,传说二更为可信。

搭毛狗棚的主要是小孩,当然大人有时也参加。正月十五吃过早饭后,各家各户的孩子聚集在一起,开始准备搭毛狗棚。搭毛狗棚的材料主要是竹子和苞谷秆,苞谷秆主要用来引火,而竹子在燃烧是能发出霹雳啪啦的声响。砍竹子时很有讲究,最主要的是不能使其破损,这样能保证竹子尽可能的多炸。材料准备齐后,便开始搭建。毛狗棚的搭建很简单,先固定一个三角架在地上,在里面放一些易燃的物质,然后往上面添苞谷秆,再添加竹子。在搭建时,还要留出一个门,门的方向就毛狗被赶去的方向。这样,毛狗棚就搭建好了,人群也就散开去了,张罗着晚餐。

天一擦黑,随着一声吆喝,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便聚集起来,点燃毛狗棚,待火势燃大后,大家开始围着火堆叫喊:“赶毛狗,赶毛狗,赶到某家灶门口,某煮罐肉,毛狗望到哭,某家蒸盘粑粑,粑粑不来气,毛狗打个屁。”这时,对方也开始叫喊,形成对峙的两派,喊声在山谷回荡,一直喊道火熄灭为止。

当狗爪棚被罗千祥的激情点燃,罗湾村像着了火。一时间,火光冲天,呐喊声四起。鞭炮声、锣鼓声,一切可以敲打出响声的器物全部敲打起来,原声和回声混成一片,乱作一团。

罗湾村的人像一群疯子,男人的呐喊声像撕破了喉咙,女人的“诅咒”声如泼妇骂街。大人小孩拿起火把在村子里跑着,不一会儿久汇集成一条条火龙,驱赶着罗湾村的黑夜。

跑到上下罗湾交界处时,村子里的数十条小火龙汇聚成一条。火龙开始围着整个村子飞舞着,飞过的地方留下一片又一片的野火,焚烧着枯黄的野草。火龙跑着叫喊着:

“赶毛狗,唰嚯!赶毛狗,唰嚯!狗头狗脑赶死狗……”

“毛狗的脚杆赶断哒没得?”

“赶断哒!”“尾巴烧掉没得?”

“烧掉哒!”

“毛狗皮剐哒没得?”

“剐哒,剐光哒……”

“正月十五赶毛狗,赶毛狗,赶毛狗,赶到山中不回头……”

下罗湾的徐二毛和罗发财在罗一啸旁边对骂:“正月十五赶毛狗,赶到徐家的灶门口。”这是罗发财的骂声,骂得咬牙切齿。

“毛狗打个屁,罗发财家的粑粑不来气。”徐二毛的对骂,骂得捶胸顿足。

整个赶毛狗的活动,就像远古的一场部落战争,那鬼哭狼嚎的诅咒,那肆无忌惮的粗野,那种惊心动魄的声带的振动。

“元夜迎紫姑卜问丰歉,各乡村燃火炬,以照田间,声彻远近,谓之赶毛狗”发展到现代,其功能发生了较大的变迁,部分功能已丧失。由于人们知识的增多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赶毛狗在很多地区已经消失,用爆竹、烟花取代了竹子,在更多的已趋向于点蜡烛,“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为更多的民众所接受。赶毛狗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迁,其信仰体系已不复存在,原有的功能丧失,更多的是娱乐。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内部发展与外部接触,必然会发生变化甚至变迁,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对于赶毛狗这种习俗,如果不加以保护,必然会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