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曹植 (一)
作者:横批竖侃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358

第一百二十七章曹植(一)

说完了曹家的武状元曹彰,该说一下曹家的文曲星曹植了。

按常理,应该先文后武,先礼后兵,但在此,不得不调整一下次序,原因就是曹彰要年长一些。

说起曹植,估计大家都很了解,知道他是一位才高八斗,独步当世文坛的巨擘。“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是南朝的才子谢灵运对熬制的评价,说得是夸张了一些,但曹植的文才,在千古文坛中,确实是占据了极高的地位。这位大才子,有着许多传说,但历史上的曹植,生平如何,我们现在就开始解开其中的面纱,走进他的世界。

曹植很小的时候,就爱看书学习,他有许多便利的条件,环境要比曹丕那时强多了。十来岁时,曹植就已经读了有几十来万字的诗词歌赋,估计他都背熟了。就他这年纪,真是难为他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了这么多的阅读量,写起文章来,也是轻车熟路。

曹操曾经检查他的文章,十分赞赏,同时,又不太相信,这是曹植自己写的。曹操就问曹植,这真是你写的吗?是不是别人帮你写的?

曹植非常礼貌地跪了下来,说,我一出口,就是议论;一下笔,就成文章。不信您可以当面考考我,我何必要请别人代笔呢?

我估计,即使别人代笔,也未必有曹植的水平高。以曹植的水平,也没谁会不掂量自己的水平,敢于做曹植的枪手。

等到铜雀台建好了,曹操举行了盛大的仪式,请来不少当代的名流,前来助兴。曹操在高兴之余,让自己孩子们,也登上铜雀台,并让他们当场做赋。一是要看看他们的才学,到底谁高谁低;二是要让大家看看曹家的后人,文运如何。曹家可不是只会骑马打仗,耍起笔杆子,也是挺牛的。

“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这是古代的名言,意思是谁有能力登高作赋,谁就拥有治理天下的能力。这虽有一点牵强,但登高作赋,确实需要一定的胆识和才气,才能站到一定的高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政治家就得具有这种高瞻远瞩,放眼天下的胸襟和气魄。

曹操就是一位能登高作赋的人,并成就了一番事业。他远远不是仅满足于现在的状况,还想进一步做大做强。但这光靠自己一个人努力,是不够的,还得找一些得力助手。特别是曹操的大业,还需要自己的后辈传承下去,他想借此机会,看看在自己的孩子当中,是否有谁能够具有这样的能力。当然,顺便让自己的孩子,在人才济济的盛会上,展示一下才华。这样做,既能考验孩子们的胆气,又能让世人看出曹家文运兴盛,后继有人。

得到曹操的指令后,曹操的儿子们,纷纷拿起笔,大多开始构思冥想。

曹植呢,也和兄弟们一样,拿起笔。但是不同的是,曹植几乎不加思考,就动起笔,文不加点,立马可待,不一会的工夫,就写写成了一篇赋文。而且这篇文章,是保质保量,文采斐然。

这可是在众目之下,经过大家的公证,做不得假的,一切都货真价实,绝对的原创。曹植就因为这篇奇文,格外得到曹操的垂青。

曹植平时崇尚简约,行为举止非常随便,不摆架子,不讲究排场。他身上穿的衣服,出门用的车子,都比较简朴,这一点,很像曹操。

曹植的文思敏捷,应变能力,也非常迅疾,这是一种实际能力,也是做好政治的一项基础技能。曹植每次与曹操会面,面对曹操的各种随机的问题,回答得都很得体。曹操当然很满意曹植的表现,就一直在考验曹植,给他锻炼的机会。

在建安十九年,曹操要征讨孙权,临行,让曹植留守邺城。这实际上是给曹植一个机会,让他锻炼一下,增长一些独自处理国家大事的经验和能力。

这是曹操的特意布置,从曹操临行时,对曹植的叮嘱,就可以看出来了。何况曹植是何等的聪慧,还有什么看不出来的?

曹操说,我当年任职顿丘令的时候,年纪是二十三岁,想想我当时的所作所为,至今也没有后悔。你现在也已经二十三了,哪能不好好努力呢?

言下之意,好好干吧,别辜负了我对你的期望。

由于这非常巧合的二十三,就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余地。到底纯属巧合,还是曹植的年纪,让曹操想到了当年的自己。无论如何,曹操对曹植还是寄予厚望的,甚至多次想将大业,交给曹植,但这话,毕竟不能说得太明白,谁叫曹植不是长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