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曹植(七)
等曹彰到了邺城,情况和曹彰估计的不太一样。曹丕以太子的身份,已经将局势稳定下来了,大臣们,大多站在曹丕的一方。
曹丕在曹彰到来之前,早就知道了曹操归天的消息。说实在的,曹丕早就在等这一天了,巴不得曹操一死,自己的地位就稳固了。曹操活着一天,自己就要提心吊胆一天。
心里有鬼,自然害怕。
曹操的死讯传来,邺城的局势,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原本与曹丕套近乎的人,更确信自己跟对人了,趁机放开胆子,千方百计地讨曹丕欢心;一些属墙头草的,也嗅到了气息,找准了风向,立刻加入曹丕的阵营;而那些支持曹植的,只能暗叹自己的运气不佳,等着接受新领导的处分吧。
魏国的上下,绝大多数的人,都投到了曹丕的门下,都想等着讨一杯喜酒喝。
曹彰找个机会,将自己此行的目的,向曹植透露了一下。曹植面对形势,只能放弃了。光靠曹彰的一句话,有谁信啊?何况,曹操已死,谁还会继续为曹操服务?人走茶凉,何况是人死了?即使曹操还活着,大家也会遮遮掩掩,想出各种对策,应付曹操。
现在的主子,可是曹丕啊,以后就是曹丕给自己发年薪了。
有钱便是爹,有奶便是娘,有权便是天皇老子。
曹植是个聪明人,知道自己是没有力量与曹丕相争了,大势所趋,天命难违。何况,在曹植的心里,也没有把太子之位看得太重。说实话,曹植之所以被卷入这场兄弟之争,完全是被他人推进来的。曹操的宠爱,加上一些大臣出于私利,想辅佐曹植,好借曹植的力量,打击曹丕和曹丕的死党。
说实话,曹植所受的宠爱,实则是害了他。
曹植对曹彰说,算了吧,你没有看到袁氏兄弟吗?
对啊,袁氏兄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并且是很多人都亲眼看到的。就是因为袁绍废长立幼,造成袁氏兄弟之间的仇恨,由兄弟变成死敌,相互之间,打得热火朝天。打内战,袁氏内行极了,估计是受到老袁氏兄弟――袁绍与袁术的启发和教诲。这使得曹操才有机会,顺利地除去袁氏的势力。要不然鹿死谁手,还很难断定。这邺城的风水宝地,也许还插着袁氏的旌旗呢!
曹植素来不愿掩饰自己,这恰恰与曹丕不同。也这是如此,才使得曹植最终斗不过曹丕,走向落败。
性格决定成败,此言不虚。想成功,就得努力地克制自己,朝着既定的目标,用各种手段,包括见不得人的方法,排除一切障碍。仁义、道德、伦理、情感、羞耻,都不要去顾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只有克服了各种障碍,包括良心的谴责,才能达到目的。
自胜者强!这是一个铁的规则。
只要成功了,就不会再有谁来说三道四了。“诸侯之门,仁义存焉。”“窃铢者诛,窃国者侯。”
杀一个人,无疑会成为杀人犯,逃避不了国法的惩治;但杀一万个人呢,杀死所有敢说不字的人呢?无疑,杀人犯就会成为一位英雄。这个英雄的称号,是自己给的,没人会反驳。
敢反驳的人被杀光了。
等曹丕正式即位魏王以后,对于曹植及其党羽,采取了一系列的打压,包括血腥的杀戮。首先,丁仪兄弟的男丁,被杀得一个不剩。惨啊!
曹丕的兄弟们,都被撵出邺城,到自己的封地上去“享福”,包括曹植与曹彰也一样,都各回各的“家”,不得在邺城逗留。
这就等于,曹丕将一切可能的威胁,都化解了。有能力的曹家人,都被分在各地,被软禁起来,不得相互交往沟通,想串联都难。当然,他们身边的卫士,实际上少得可怜,没有造反的实力,并且都是用来监视他们的主子,听命于中央,听命于曹丕的管理。
没多久,监国谒者灌均,也就是曹丕安排在曹植身边的眼线,明白自己的使命,为了迎合曹丕的旨意,上奏曹植在喝过酒以后,对中央派来的使节大不敬,傲慢无礼,没有臣子的规矩。
朝中的大臣,见此情形,谁不愿意添油加醋,煽风点火,坚决要求曹丕要严惩曹植。
墙倒众人推。
曹丕大喜,本想对曹植治罪,但又不好直接处理,怕引来质疑。何况,卞太后,最喜欢的就是曹植了,处理不当,就会有负面的影响,不好收拾。让母后出面,就可以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而且,太后不便赦免曹植,碍于公理,会对曹植重责。同时,也能显出曹丕对母后的孝顺,对曹植的仁慈。好一个孝子!好一个哥哥!
谁知,卞太后也是明白人,知道曹丕是借刀杀人,太狠毒了。曹植是什么样的人,卞太后清楚,知道他不会犯低级错误的,一定是被人冤枉陷害。而幕后的主谋,就是曹丕。但这不能明说啊,说出来,大家就会说自己袒护曹植,落下话柄。
卞太后对曹丕的“好意”,没有领情,来个顺水推舟,说,曹植犯的是国法,应由皇上和朝廷处理,自己作为太后,不能干涉朝政。
好聪明啊,这么棘手的问题,谁惹来的,还是让谁去解决吧!这表面上,太后是按兵不动,见死不救,实际上是在帮助曹植,看你曹丕,能把你的亲兄弟怎样?多少也得看看太后的颜面,做冷处理吧?
你来个假惺惺,我来个识大体。
无奈之下,曹丕只得将曹植做了降级处理,贬为安乡侯,同年,又改封甄城侯。不过这种把戏没玩多久,曹植又被加封为甄城王。
其实,侯也好,王也好,对于曹植来说,地位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依旧是一只被曹丕囚禁于金丝笼里的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