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曹植(八)
作者:横批竖侃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433

() ( ) 第一百三十四章曹植(八)

曹植像其他诸侯王一样,表面上是荣华富贵,享受着王者待遇,实则是被软禁了起来,剥夺了终身的政治权利。作为王者,物质上虽不会担心匮乏,不必像普通百姓为生活而奔波,不需为吃喝用度犯愁。但在精神上,这些所谓的王爷,都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

别说政治了,就是在生活上,一言一行,都在严密的监视下。他们几乎失去了一切,亲情没了,友情没了,是因为他们不允许和外界随便接触,就连正常的人际往来,也被控制得严严的,包括亲戚之间的问候,也被取消了。

曹植本身就是胸怀坦荡的人,即使上文中,曹植犯了过失,也是因为心情不好,自己的才智被禁锢的原因。

曹植不甘心于现状,多次上表,表示愿意驰骋疆场,为国效力,哪怕战死在疆场,也在所不辞。在奏表中,曹植虽比较含蓄,但也真切地表述了自己的志向,希望得到重用。尸位素餐,无所事事,可不是曹植的做法。更何况,现实的生活,让这位王爷,实在是憋得受不了了,哪怕是战死沙场,也比被憋死强。

以前,很多人会认为,曹植只会动动笔杆子,吟诵一些诗赋文章。错了!曹植绝非只是文坛的巨人,玩起军事,也不是一般的水平。只不过曹操在世的时候,施展的机会不多,而且,多是在曹操的军事光环之下,显不出自身的能力。后来,曹操好不容易给了曹植一次单独的立功机会,结果被心术不正的曹丕硬给搅混了。

换句话来说,用现在的**,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曹操在世的时候,曹植跟着父亲,曾经四处征战,耳濡目染,对军旅生活比较熟悉。多次的实际经历,在加上曹植的天性聪颖,很快悟出了行军打仗的要领,将曹操的军事思想,早已吃透了,并悟出了用兵之道,“故兵者不可豫言,临难而制变者也”。深得曹家兵法的要义。

曹操对曹植的偏爱,也绝对不可能仅仅是欣赏曹植的文才。曹操多次想把大业交给曹植,就是因为曹植对军事也有一定的参透,再加上,曹操也会把自己的一生所学,传授给曹植,就是要把曹植培养成为一个文武双修的人才,好接自己的班。

曹植不仅仅只是文才出众,武学也有独到的见地。如果真地走向沙场,水平不会低于曹彰的。这一点不容置疑,曹操曾把救援曹仁,解除关羽威胁的重任,交给曹植,就证明曹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军事才能。

曹植多次上书,请求到疆场上效力,但很遗憾,始终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后来,他在奏章中提到,自己要不是曹家人,一定会有机会建功立业的,而且,能力不会比异姓的人差。

按当时的情形,别的不说,就是吴蜀两家,经常联手抗曹,使得曹魏两头受敌,形势紧张。军队中需要有指挥能力的将官,也需要冲锋陷阵的士卒。曹植愿意弃笔从戎,脱下儒装,穿上戎装,本是个应该提倡好事。以曹植的号召力与实际能力,一定会有捷报传来。

恰恰相反,就是因为曹植有一定的能力,才让在位的皇上,对曹植心怀忌惮。曹植一旦走上疆场,就预示着会掌握部分的军队,握有军事实权。要是打了胜仗,更是扩大了自身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这可不是曹魏皇帝所愿意看到的。

在魏国的皇帝看来,战场上,即使占不到上风,也没什么大的利害,最多损失一些土地和兵马,总体上还会稳住大魏的江山。要是曹植掌握实权,那大魏就极有可能要重新洗牌了。

正是因为曹植是曹家人,文才卓越,在家族中和社会上的影响颇大,正是因为曹植几次险些取代了曹丕的位置,才使得曹植成为曹丕及曹丕的继承人心中永远的一块心病。说实话,没有找借口铲除就算不错了,怎么会给曹植建功立业的机会呢?

值得曹植稍稍安慰一些的是,曹髦接到曹植的奏章,做了书面回复,同意诸侯王之间,可以和正常的臣民一样,有书信交流的自由,相互之间可以有礼节性的问候,并把朝廷对诸侯王严厉监管的过激行为,推到各个执行的官吏和部门。言下之意,是他们矫枉过正,害怕担责任,误解了朝廷的旨意。

不管这个回复,是否解冻了部分的约束,是否只是一纸空文,至少皇上还是变相地承认了这种管制不太人性化。

后来,曹睿在一次御驾亲征中,被传言已经驾崩。一时之间,曹魏上下盛传,曹植要被拥立为新的皇帝。这种传言,不管是否有真凭实据,是否有实际的动向,都证明了曹植在大家的心目中,还是有极高地位的。

正因如此,曹睿才更加忌讳曹植的才能,想办法把曹植压制住,让他远离政治,远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