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四御
作者:低调的小猫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5611

四御指的是道教三清尊神下的主宰天地万物的四位尊神,即: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和后土皇地祇。.玉皇大帝是万神之主。中天紫微北极大帝,是紫微垣中的大帝座星君,居於中天,万星之宗主。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是北极帝座之左四座星组成的勾陈,位同北极,为天转之枢纽。后土皇地祇,是天地中央之像,唐代以前作男像,唐武则天时出现女像。宋真宗潘皇后在嵩山建殿,供奉后土玄天大圣后像,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上地祇徽号: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其後,后土皆作女像。宋代以後,由於玉皇大帝在道教神系中的地位和职能有所加强,因此,道书中多有将玉皇大帝排列在“四御”之外的说法,将“四御”解释为北南西东四极之天帝,即:北极紫微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太极天皇大帝和东极青华大帝。当今中国道教已经恢复了宋代以前的对“四御”的说法。

“玉皇”之名,首见于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它在所列神谱第一中位“玉清元始天尊”之下,列“玉皇道君”,位居右位第十一;又列“高上玉帝”,位居右位第十九。《三洞珠囊》卷二引南朝陈马枢《道学传》第七云:“陆修静……初至九江,九江王问道佛缘失同异,先生(指陆修静)答:在佛为留秦,在道为玉皇,斯亦殊途一致耳!”留秦即梵文krakcchanda音译拘留秦,一译拘留孙,为部派佛教以后所称过去的七佛之一,这里将道教的“玉皇”与佛教的“留秦”相类比,表明玉皇在道教神系中的地位是不低的。《道学传》谓此言出自陆修静之口,是否如此,已难考证,至少证明南朝陈时道教神系中确有地位不低的玉皇。唐史崇等编《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径称玉皇天尊是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之别号或三世之一,其《明天尊第二》引《天师请问经》云:“道为最尊,常在三清,出诸天上,以是义故,故号天尊。或号玉帝,或号高皇,随顺一切也。”又引《灵宝斋仪》云:

“过去高上玉皇天尊,未来太极天尊,见(现)在元始天尊。”又引《宝玄经》称天尊有十号,“一号自然,二号无极……九号玉皇,十号陛下。”《云笈七签》亦有类似说法,其卷三《道教本始部.道教三洞宗元》云:“三代天尊者,过去元始天尊,见在太上玉皇天尊,未来金阙玉晨天尊。……三代天尊亦有十号,一曰自然,二曰无极,……九曰玉皇,十曰陛下。”以上说法,皆出于南北朝至唐代。唐诗人李白、杜甫、韦应物、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亦多有吟咏玉皇之句。如韦应物《学仙二首》诗,其一云:“昔有道士求神仙,灵真下试心确然。千钧巨石一发悬,卧之石下十三年。存道亡身一试过,名奏玉皇乃升天。云气冉冉渐不见,留语弟子但精坚”。白居易《梦仙》云诗:“人有梦仙者,梦身升上清。

须臾群仙来,相引朝玉京。安期羡门辈,列侍如公卿。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致诚,帝言汝仙才,努力勿自轻。却后十五年,期汝不死庭。再拜受斯言,既寤喜且惊。……”在诗人们笔下,玉皇大帝是神仙世界的最高神,得道成仙者都须向它朝拜,群仙犹如世上皇帝之公卿,皆列班随侍其左右。

两宋崇道,对玉帝的尊崇尤甚。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一月丙申,亲祀玉皇于朝元殿”。七年九月“辛卯,尊上玉皇圣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徽宗于“政和六年(1116)九月朔,复奉玉册、玉宝,上玉帝尊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道教亦为之编写经书,制定斋仪。《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卷上有玉皇修道证果的故事。略云:古有光严妙乐国王无嗣,其皇后梦见太上道君抱一婴儿与之,觉而有孕,生为王子。后嗣位有道,复舍国入山修行,历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顿悟大乘正宗,又经亿劫,始证玉帝。南宋宁全真授、王契真纂之《上清灵宝**》曰:“昊天上帝,诸天之帝,仙真之王,圣尊之主。掌万天升降之权,司群品生成之机。三洞四辅禁经之标格,大梵至妙无为之神威,乃三界万神、三洞仙真之上帝君也。……以形象言之谓之天,以主宰言之谓之帝,故曰玉真天帝玄穹至圣玉皇大帝。”尽管其地位如此崇高,但仍不超过最高神——三清。在道教经书中,它总是作为元始天尊的僚属聆听讲经(如《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所示),在斋醮请神仪式中,也只有在奏请三清之后才被请到。

道教的如此安排,曾遭到儒家学者们的非议。朱熹说:“道家之徒欲仿其(指佛教——引者注)所为,遂尊老子为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而昊天上帝反坐其下,悖戾僭逆,莫此为甚!”面对儒家的批评,道士们曾作过许多解释。《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注.玉帝尊次考》云:“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道家先三清者,先虚无而后妙有,所谓无极而太极,非有尊卑之殊。”林灵真所编的《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醮神时先列三清,后列四御的安排作了具体解释,曰:“醮坛即醮筵也。中间高设三清座,……又设七御座(七御座之首为玉皇)……盖玉清为教门之尊,昊天为三界之尊,各居一列,各全其尊故也。”意思是说,醮坛中间是两列神位,是两个首席,并无尊卑之别。

次为中天紫微北极大帝,传为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之神。据《上清灵宝**》卷十称:“北极大帝则紫微垣中有大帝座是也。按《天文志》,南极入地三十六度,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天形倚侧,半出地上,半还地中,万星万气悉皆左旋,南北极为之枢纽,惟此不动,故天得以转也。世人望之在北,而实居中天,为万星之宗主,三界之亚君,次于昊天,上应元气是谓北极紫微大帝也。”

三为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传为协助玉皇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统御诸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神。“天皇大帝乃北极帝座之左有星四座,其形联缀微曲如钩,是名勾陈,其下有大星正居其中,是为天皇大帝也。其总万星为普天星辰宿曜之帝,位同北极,而北极却为枢纽,而天皇亦随天而转,上应始气,三气之下,万天之上,三界之中,莫不尊于此三帝。”四为后土皇地祇,传为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后土”之称始于春秋,“土正曰后土,……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古代奉祀为男像,唐武则天前已为女像。宋真宗潘皇后在嵩山建殿,奉后土玄天大圣后像。并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诰封“后土皇地祇”。徽宗政和六年(1116)上徽号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自是以后,后土皆为女像。

四御又有另一不同解释,称之为“四极大帝”,北方曰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方曰南极长生大帝总御万灵,西方曰太极天皇大帝总御万神,东方曰东极青华大帝总御万类。四御的出现,大概不早于宋。《修真十书》卷七《丹诀歌》曰:“九九道至成真日,三清四御朝天节。”《道藏辑要》柳守元《三坛圆满天仙大戒略说》“赖我三清道祖,玉帝至尊,五老四御,九极十华以及古圣高真递传妙道”。从这两条资料对于四御的不同排列,可看到“四御”内涵确有两种解释,《丹诀歌》将三清与四御相连,此四御即为以玉皇大帝为首的四位天帝;柳守元将五老君与四御相连,则四御即为四极大帝。不过前说更为普遍,为道教塑造神像和斋醮中普遍采用。

玉皇大帝是总执天道之大神,位居三清之下,众神之上。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协助玉皇大帝职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和四时气候,道书称其“万星之宗主,三界之亚君,次於昊天,上应元气”。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协助玉皇大帝职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统御诸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后土皇地祇职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至於宋代以後以四极大帝作为四御的,四极大帝也各有职能,即: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极长生大帝总御万灵、主管万灵之寿夭,太极天皇大帝总御万神,东极青华大帝总御万类,主管救度众生。

道经中称紫微北极大帝的职能为:执掌天经地纬,以率三界星神和山川诸神,是一切现象的宗王,能呼风唤雨,役使雷电鬼神。如《九天应元雷声昔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卷上曰:“北极紫微大帝掌握五雷也。”由此紫微大帝受到历代帝王的崇祀,尤其在宋代,常与玉皇大帝一起奉祀。现在四川大足等地,还可见到宋代塑造的紫徽大帝神像。《明史.礼志四》载:“明时,宫廷还敕建了紫微殿,”设象祭告“。其形象为帝王打扮,旁边有威风凛凛的武将护卫,十分高贵威严。紫微大帝的神诞日为农历的四月十八日。

勾陈大帝的职能为: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南北两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后土娘娘”。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玉皇大帝,又称玉皇上帝、玉皇、玉帝等,居于太微玉清宫,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究其名号,据《玉帝圣号同异考》说:“玉帝圣号,崇自牿劫前,中古复尊上,重称赞耳。世主好道,感玄恩,各就所见闻,所皈重,随其彰著,敬上诸神之号,以定称谓。玉帝有四:一太微玉帝,汉武帝上太微垣星主号也,二梵天玉帝,汉宣帝上天市垣帝主号也,三焰华少微玉帝,汉哀帝上先天定位号也;四紫微玉帝,汉光帝上后乾号也。皆非此玉帝。此玉帝号昊天金阀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是帝宰诸天,永不毁沦。”宄其信仰,缘于古代宗教,古时即有支配日、月、风、雨等自然变化和人间祸福、生死、寿天吉凶等人生命运的最高神“帝”和“上帝”的说法。西周以后又称“皇天”、“昊天”、“天帝”等。南朝时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已有“玉皇道君”、“高上玉帝”的称呼,排列在玉清三元宫右第十一和第十九的位置。隋唐时,“玉皇”信仰普遍盛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梦仙》诗中就有“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至诚”的诗句。诗人元稹《以州宅夸乐天》一诗中亦有“我是玉皇香案史”之句。大约在唐宋之际成书的重要道经《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详细叙述了玉皇的出身和来历:很久以前,有个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老年无子,于是令道士举行祈祷,后梦太上道君抱一婴儿赐予王后,梦醒后而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生于王宫。太子长大后继承位,不久舍国去普明香严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经过三千劫始证金仙。又超过亿劫,始证玉帝。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7年)八年(1105年),尊玉皇上帝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六年(1116年),又尊玉皇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

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地位极高,神权最大。道经中称其居住昊天金阀弥罗天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综领万圣,主宰宇宙,开化万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万物,济度群生,权衡三界,统御万灵,而无量度人,为天界至尊之神,万天帝王。简而言之,道教认为:玉皇总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间),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的一切阴阳祸福。

每年的腊月廿五,玉皇要亲自阵圣下界,亲自巡视察看各方情况。依据众生道俗的菩恶良莠来赏善罚恶。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回鸾返回天宫。是时道教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科仪。

在中华民间信仰中,玉皇上帝是神界皇帝、众神之王;在[[道教]]神系中是神界的实际领导者,神界地位最高的神之一,地位仅次于三清,为三清所化生出之先天尊神,统辖宇宙众神,常四御之神并论;儒教称昊天上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在中华文化中,又称「天皇大帝」《史记·五帝本纪》郑玄注云:「昊天上帝谓天皇大帝,北辰之星。」天皇大帝(玉皇上帝)总掌群灵万神,《晋书·天文》:「钩陈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宝,主御群灵,执万神图。」、「太一」《天文志》曰:「『天极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太一,天皇大帝也,与通极为一体,故曰通位帝纪也。」等,俗称「天」、「天公」、「上天」、「苍天」、「老天」、「老天爷」等。按照《玉皇经》所载,玉帝年龄应该为130多亿岁,这和今天所考证的宇宙的年龄140亿岁相当接近。

「玉皇大帝」,为「诸天之主」,「万天之尊」。玉皇上帝是真正神界地位最高的「上帝」。中华文化中单说「上帝」,即指天上的玉皇上帝、昊天上帝,而一般不指「五方上帝」;如,《诗经》:「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尚书·周书》:「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礼记·王制》:「天子将出,类乎上帝」;《礼记·礼运》:“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孟子曰:「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三国演义》:「云长曰,『臣等非人,乃是鬼也。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义,皆敕命为神』」;《遂平妖传》:「常闻说上帝无私,却不信有个秘字」;《阅微草堂笔记》:「上帝且以真人一符增置一神」,「上帝好生汝」,「苟其无罪,天地未尝不并育,上帝所不诛」;《桃花扇》:「今奉上帝之命,封为飞天使者,走马到任去也」。

据《历代神仙通鉴》卷一中记载:至昊天界,有国名光严妙乐国,其国王名净德时王,妻宝月光王后,惟以仁慈侧隐加之国人,躬行五岭未尝少懈,直使民安物阜灾害不兴。但以年老无子为不足。二真一入其境即知其诚心向道。勇猛黄老(即中黄子,初开天地时五老之一)曰:因缘在是矣。元始曰:若以清虚至真之气投圣德仁厚之身,托孕成胎必生神明之子,定为三才之圣,上真以为如何?黄老点头,即将碧玉瑶光如意吹口真气此乃天外灵

宝,遂变一婴孩身。这时净德时王在寝室中忽见祥光照耀宫殿,作百宝色。有许多仪仗,护一九龙辇,浮空而来,中坐二翼人皆施法象,上首高真抱一小儿面园耳大,眉清目秀,遍体毫光罩定。国王与王后心甚欢喜,恭敬接礼长跪道前。二真曰:下愚无嗣愿乞此孩为子,伏惟哀润听许。黄老曰:此子根器不凡,必证无极高上之品,汝善育之,国王上前拜领,二真从宝椅中托出递给,国王双手来接,重如山岳,挣出一身大汗,恍然而觉,是一梦,急召王后言之,所见相同。至此后,国王精神倍长,三年后王后生下一圣明王子。自幼即舍国修道,经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号曰:清净自然觉王如来。又经十万劫,方证玉帝,总执天道之神。

紫微北极大帝信仰来源于中国古代星辰崇拜,北极即是北极星的简称,又称“北辰”、“天枢”,居于紫徽垣内。《上清灵宝**》卷四说:“北极大帝则紫徽垣中帝座是也。按《天文志》云:南极入地三十六度,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天形倚侧。盖半出地上,半还地中,万星万炁悉皆左旋,惟南北极之枢而不动,故天得以动转也。世人望之在北而曰北极,其实正居天中。为万星之宗主,三界之亚君,次于吴天,上应元炁是为北极紫微大帝也。”《后汉书》卷四十八亦曰:“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故紫微垣即为紫微宫,后来皇帝亦将其居住的地方称为紫禁城。

道教认为北辰是永远不动的星,位于上天的最中间,位置最高,最为尊贵,是“众星之主”,“众神之本”。因此对他极为尊崇。《晋书·天文志》称:“北极五星,钩陈六星,皆在紫微宫中,北极、北辰最尊也;其细星,天之枢也。”并以之为“大帝之座”、“天子常居也”。唐孔颖达《书·说命》中疏曰:“北斗环绕北极,犹卿士之周卫天子也,五星行于列宿,犹州牧之省察诸侯也,二十八宿布于四方,犹诸侯为天子守土也,天象皆为尊卑相正之法。”

天皇大帝与北极紫微大帝一样源于我国古代星辰崇拜,《上精灵宝**》卷四称天皇大帝:“乃北极帝座之左,有星四座,其形联缀微曲如勾,是名勾陈,其下一大星正居其中,是为天皇大帝也。其总万星,位同北极却为枢纽,而天皇亦随天而精,上应始先刂(ìn)。”其实,勾陈同“钩陈”,是天上紫微垣中的星座名,靠近北极星,共自六颗星组成。《星经》称:“勾陈六星在五帝下,为后宫,大帝正妃。又住天子六将军,又主三公。”所以后人又以勾陈为后宫。

《晋书·天文志》又称:“勾陈六星皆在紫微宫中。……勾陈先刂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宝,主御群灵,执万神图。”道教吸收了这些信仰,称龙汉年问有一国王名叫同御,圣德无边,时人禀受八万四千大劫;国王有一玉妃,明哲慈慧,号曰紫光夫人,誓尘劫中已发至愿,愿生圣子,辅佐乾坤,以裨造化;后三千劫,此王出世,因上春日百花荣茂之时,游戏后苑至金莲温玉池边,脱服澡盥,忽有所感,莲花九苞,应时开发,化生九子,其二长子是为天皇大帝、紫微大帝;二长帝君,居紫微垣太虚宫中勾陈之位,掌握符图纪纲元化,为众星之主领。是说见于道经《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中。

另宋张君房《云笈七羲》卷二十四称:“璇玑星君,字处行,勾陈六星主之,常陈天之虎责也。”并列勾陈上宫目天皇大帝名目,列为四御之一。

勾陈大帝的职能为: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南北两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

勾陈:

勾陈,古星宿名,属紫微垣。

勾陈一即是现在的北极星。

中国古星名,有星六颗,属现在星座体系中的小熊座,勾陈一即小熊座α星,也就是现在的北极星。

星经:“勾陈六星在五帝下,为后宫,大帝正妃。又主天子六军将军,又主三公。”

勾陈大帝,辅玉皇大帝执南北二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掌人间兵革事,宋代尤崇《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三清”后列“昊天六御宸尊”(演变自“**”,南宋后演变成“四御”且形成定局):

1统御万天玉皇大帝

2统御万雷勾陈大帝

3统御万星紫微大帝

4统御万类青华大帝(或作“东极太乙救苦天尊”)

5统御万灵长生大帝

6统御万地后土皇地祗

“三清”“四御”系统中“四御”内列第三,亦称“勾陈上宫南极天皇大帝”住紫微上宫,即勾陈宫、南极降霄宫,主御群灵,执万神图。

盘古之后第三位诞生的大神叫做后土。便是现在非常有名的后土皇地只,又称后土娘娘。她掌阴阳,育万物,被称为大地之母。是最早的地上之王。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后土娘娘”。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关於后土神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传说。《国语·鲁语》说神明是共工的儿子,能平定九州,成为地神。《左传》又说是神的名称:“土正曰后土”《周礼·大司乐》称“地示”。《礼·月令》称“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上古时代,后既可指有天下的“天子”,如夏后氏,又称诸侯,如风后、后羿,最早的“后土”,是炎帝的后代。《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生炎居......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呜,噎呜生岁十有二。”《大荒北经》:“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是最后一代炎帝,当时“神农氏世衰”,而后轩辕代之,为黄帝。到夸父为止,炎帝都是有天下的共主。《国语.鲁语上》说:“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四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土地神祀后土,起自后“平九土”的功绩。《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社稷五祀......土正曰后土。”“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共工之子术器处于江水,后土则在九州腹心地区承共工之位,为炎帝。黄帝之子昌意降处江水,也表示不居帝位。

《帝王世纪》帝喾“以句芒为木正,祝融为水正,蓐收为金正,玄冥为水正,后土为土正。是五行之官分职而治诸侯......”颛顼时有“南正重”、“火正黎”,帝喾设“五行之官”可信。《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社稷五祀“所述五祀,即讲这五行之官的来历。少暤氏四叔重、该、修、熙“实能金、木及水”,所以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与熙为玄冥,也就是木正、金正、水正的称呼。《山海经》四方之神东方句芒、南方祝融、西方蓐收、北方禺疆。可知这些官名、神名最初为真人,因他们有功,被后来的人祭祀,以其称号为官名。羲和为少昊妻,尧时羲、和分为四,夏代羲和是官名。后土也是同理,其为炎帝远在黄帝以前,后为官名,我们忘记其本来的身份了,只称作是“田官”,不全面。

《吕氏春秋》、《淮南子》、《礼记》等到书记五方天帝及其佐神,中央土,黄帝,后土为佐神。后土的“土”字与黄帝的“土”德一致,被联系在一起。《淮南子.天文》:“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治四方。”又《时则》:“中央之极......黄帝、后土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这是后土作为神的第二个阶段。这是凭空编造的,与后土其人无关,而是由后来的土正附会出来的。

后土被奉为社神,时代当在远古时代,与黄帝同列中央之神,时代当在周代后期。汉建“后土祠”,祠黄帝之佐神,与社神的地位不同。皇天后土对称,就是这一观念的体现。公元443年,北魏遗官去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告祭祖先旧墟,刻下祝文,其中有“皇皇帝天,皇皇后土”。天为阳,地为阴,帝又与后相对,于是后土成了女神。山西介休有后土庙,祠后土娘娘,这是封建时代后土作为神的又一个分阶段。民间称“土地爷”,仍是男神。玛雅、古希腊地神为地母,而古埃及地神是拉的儿子。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土地”是阴性,德语“土地”是中性,俄语“土地”是阴性,而今“大地母亲”早已成为人类共同的观念了。

后土原本是道教神名,全称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亦名“承天效法土皇地祗”,这位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4位天帝。中国古代有“皇天后土”的说法,可见主宰大地山川的后土神是相对於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是尊贵的大神。

后土对民间来说,并不是一个不熟悉的神,她其实就是人们俗称的“地母娘娘”。

《礼记·郊特牲》:“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这种对地神崇拜的原因的解释,还是比较朴素。也就是说,古代人类祭祀地神,是为了酬劳它负载万物与生养万物的功劳。

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1《后土皇地祗》条所载:“天地未分,混而为一;二仪初判,阴阳定位故清气腾而为阳天,浊气降而为阴地。为阳天者,五太相传,五天定位,上施日月,参差玄象。为阴地者,五黄相乘,五气凝结,负载江海山林屋宇。故曰天阳地阴,天公地母也。《世略》所谓‘土者,乃天地初判黄土也,故谓土母焉。’庙在汾阳,宋真宗朝大中祥符5年7月23日,诰封‘后土皇地祗’,其年驾幸华阴亲祀之。今扬州玄庙观,后土词也。殿前琼花一株,香色柯叶绝异,非世之常品也。真宗皇帝封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

关於后土神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传说。《国语·鲁语》说神明是共工的儿子,能平定九州,成为地神。《左传》又说是神的名称:“土正曰后土”《周礼·大司乐》称“地示”。《礼·月令》称“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如果把一些汉代以前的着作集中就可看到,汉代以前“后土”信仰其实已是一种土地信仰。

《左传》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孔疏:“以地神后土言之。后土着,地之大名也。”

《周礼·大宗伯》曰:“王大封,则先告后土。”郑注:“后土,土神也。”

《礼记·檀弓》曰:“君举而哭於后土。”郑注:“后土,社也。”

《周书·武成》曰:“告於皇天后土。”蔡传:“句龙为后土。”按《五礼通考》曰:“此以后土为人神。”

《礼记·祭法》曰:“共工氏之霸九州,其子曰后土。”孔疏:“共工后世之子孙,好后土之官。”《五礼通考》曰:“此以后土为土官。”

《礼记》:“南郊祀天,则北郊祭地矣。祀天就阳位,则祭地就阴位矣。”

当时后土曾是专指由历史产生的神明名字,而且“后土”是一位男神的名字。这位男神有个在中国神话中有名的父亲。他的父亲即是与黄帝争帝,怒触不周山的共工氏。后土又有一个神话中有名的孙子,即曾位锲而不舍追踪太阳的理想家“夸父”。

《左传》昭公29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社。”

《山海经·海内经》:“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同上《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郝懿行注:“后土,共氏之子句龙也见昭公29年《左传》,又见《海内经》。”

《海内经》:“共工生后土。”

《国语·鲁语》云:“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看来即《山海经》“共工生后土”神话之历史化。

在所有这些有关后土的记载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经》的记载。根据这一记载,“后土”掌管的是死者的世界。

山海经的原始版本应是周朝官府所收藏的地理档案。早在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茅盾以“玄殊”为笔名写作《中国神话研究ABC》,即曾以《山海经》的内容与《楚辞》互相对证,发现到在春秋时代。根据《楚辞》的《招魂》一篇,后土是主治地下幽都之神。

《山海经》的《海内经》说:“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郭注:言丘上人物尽也),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郭注:膝以下尽赤色)。”

茅盾以为这里所说“幽都”之内,凡物皆黑,颇与希腊神话中说的冥国内阴惨无光相仿。原始人对於死后世界的观念大都是惨厉的。但《山海经》的“幽都”神话并不完全。茅盾还是要引用王逸注《招魂》的内容,才能说明后土是幽都之王:

“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王逸注:地下幽冥,故称幽都。)土伯九约,(王逸注:土伯,后土之侯伯也。约,屈也。)觺觺些。(王逸注:言地下有土伯执卫门户,其身九屈,有角,主触害人也。觺,利貌)敦肱血拇,(敦,厚也;肱,背也;拇,手拇指也。)逐人骀骀些。(骀骀,走貌。)参目虎首,其身若牛些。”

考察周代至汉代有关“后土”的说法,发现到后汉朝之前,当时把后土当成男神的说法,似乎和古制不符合。它尤其与中国自周代以来把天地的性质视为“乾坤”或“阴阳”将两者相对互合的看法很不相同,而且也超乎了周代之后人们对“后”字的理解。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之,《段公先王考》经过考证后,认为卜辞中的“毓”、“育”、“后”,乃源於同一个字,并且提出了“女”字说。郭沫若又在这种说法上作进一步的考证,以为“后土”与“先后”的“后”有崇拜生殖之意(《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册,47页)。

这表明了古人以为土地生育万物、养育人类,所以农业民族极崇拜土地。实质上也是如此。《礼记·郊特牲》说:“社,祭土而主阴气也。”。《淮南子·说山川》高诱注:“江淮谓母为社”。《后汉书·隗嚣传》:“地为母。”。这些记载都表明社神为女祖先。在古人看来,妇女能生儿育女,大地也能生产各种生物,两者都有生育能力;大地也让死者安息在它怀中,如母亲怀抱儿女,所以社神才能称地母。把它和巨人共工联想在一起反而不亲切,也似乎不合古字义了。

这一“后土”是男是女之混淆似乎是古人的误会。我们参考杨宽着《中国上古史导论》,第二篇《论古史传说演变之规律性》其中第一部份《殷周之宗教观念与古史传说》,其文字可提供很好的参考。

关於“帝”与“后”称号的演变过程,杨宽先生据梁玉绳、于省吾2家之说,曾明确指出:“周人虽神视先王,初多仅以地祗相比拟,犹不取常以上帝尊重之也。”又据唐兰、森谷克己2家考证,进一步指出:“‘后’初为庙主之称,盛行於殷周2代,后亦渐变为人王之称,……‘帝’之为庙主之称,虽曾一度见之殷代末年,入周以后,则未见盛行,及周末此制始盛,如《战国策》称秦、赵之先王为先帝,是其例。”

“后”之庙号盛行於前,而“帝”之庙号盛行於后,古史传说亦先见有了“后”之传说而后见“帝”之传说;由此可见,先王庙号与神祗称号之混同,实为神话演变为古史之最要关键。

在殷周之际,先王既多称之为“后”,以土地之神的称号去比拟他们的地位,就会使人王与社神之称互相混同。正如春秋战国之世,先王又多称“帝”,与上帝称“帝”相混同,所以上帝神话又混淆而为先王。

看来,把共工之子称为“后土”,可能亦是由於把这位“后土”当成如后羿等神话的历史人物,混淆了人间神话化的“后土”非神明“后土”。结果女神的身份和真正的历史人物身份互相混淆了。

中国古代的观念认为天阳地阴,又男性为阳,女性为阴,所以后土神在汉代以后逐渐演变恢复成为女神。据唐代杜祜的《通典》记载,当时汾阳的后土祠已是妇人打扮的塑像。因此民间又称之为“后土娘娘”。

到了宋代,后土的女神身份再一次重新确定。

《宋史·礼志七》:北宋政和6年(1116年)宋徽宗封后土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享受同玉皇大帝一样的仪礼规格。南宋吕元素《道门定制》卷2注:“后土即朝廷祀皇地祗於方止是也。王者所尊。合上帝为天父的地母焉。”宋代以后,道教列为“四御”尊神之一,宣称后土神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有些道观专门建有后土殿。

在民间多建有后土娘娘祠,每於农历3月18日(相传是后土神的诞生日),祭祀后土。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54:“金元好问《承天镇悬泉诗》注曰:杜氏《通典》:汾阳后土祠,为妇人塑像,武太后时移河西梁山神塑像就祠中配焉。开元11年,有司迁粱山神像於祠外之别室。夫以山川之神而人为之配合,其渎乱不经尤甚矣。”

平陆和芮城两县交界处,有个后土庙。庙内敬奉两位正神,她们是尧帝的女儿,也是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后土庙偏东二里许有庙叫“龙首观”,供奉的是祖师神。说起这两个庙来,还有个故事:

且说后土庙北枕条山、南临大河,地脉雄厚,川塬广衍,庙址方圆十多亩,树森荫翳,庙宇辉煌,为两县接境之胜地。两位娘娘,两位各奉其一,平陆供奉的娘娘是娥皇,芮城供奉是娘娘是女英。传说阴历三月十八日是这对姊妹的生日,每年到了这一天,两县附近十村九社的群众,都要大张旗鼙地迎神赛社,除了唱对台戏,还要执事锣鼓迎送,特别是把很多骡马身上披红扎彩,戴铃结缨,銮辔齐全,打扮得花团锦簇,由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紧挽笼头,在高高的献台地跑上跑下,在紧拐弯的山门里跑进跑出,兴高采烈达于极点。两位娘娘的塑像被轿抬到庙外行宫暂住,然后又抬回庙里,出尽了风头。

这一天,也是农事活动的分界线,在此以前是农闲季节,每天只吃两顿饭,从这一天起,进入农忙季节,开始吃三顿饭。因此,当地群众对这个日子,象对待二十四节气一样重视。庙内有两棵参天的古柏,也是两县各有其一,远远站在中条山的斜岭头上,亦能看得很清楚。人们都为娘娘庙这一优越地势而赞不绝口。

传说这个地方本来是祖师神最先选中的,却被娘娘用计给骗走了。祖师神为了选择一处理想的地方作庙宇,曾到各处采寻,当他云游到中条山上空时,一眼就看中这里的地脉,便拔出宝剑插到这里,作为标记。娘娘姊妹同样为选择庙地跑了很多地方,也看中了这块宝地,无奈已被祖师神宝剑所号,放弃了又不甘心,遂起了争夺的念头,耍了一个手段。乘祖师神尚未动工时,悄悄把宝剑抽出来,将自己一只绣鞋埋到地里,再把宝剑从鞋上插下去。当祖师神要在这里动工时,娘娘便双双阻挡,说她们占在先,祖师神占在后,有埋鞋为记。祖师神性情直爽,襟怀坦白,光明磊落,没想到娘娘会捉弄自己,见到宝剑果然插在鞋上,便不再相争,而另找地方去了。娘娘就这样把宝地据为已有。祖师神另选了距离这里以东约二里远的“龙首观”。虽然比不上娘娘庙的地势,却也颇具规模,有山门、正殿、后楼、禅院等建筑,四周高墙围绕,另有一番气象。当地群众每当谈起娘娘计骗祖师的故事,都说:“怪道世人勾心斗角矛盾,连神仙也有使心眼的时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