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麟说:古往今来,每每历史都有相似的一幕。接着看第十九章:话说灰鸽把阿房宫园区管理权交给赵高之后,一身轻松。小罗却感到这次出征如同象荆轲墓联:“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程华一听,不管不顾的豪情朗诵《渡易水歌》的千古名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赵高似乎对教授的骗术察觉似的。不过他心想,要想揭穿骗子,就得穿皇帝的新衣让人说身上有衣服还是没穿衣服。看来人类的活动,真就象在童话的世界里。赵高别有用心的说:“《安徒生童话》里的故事,写得太好了,我给大家讲一讲。”他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特别喜欢穿新衣服,两个骗子对国王说他们能织成世界上最漂亮的衣服,但这种衣服只有聪明人才能看得见,于是国王派几个大臣去查看,他们都虚伪地称赞并不存在的衣服如何漂亮,以此取悦国王,并且掩饰自己的愚蠢和不称职。国王穿上它在街上游行,只有一个小孩诚实地说:“国王并没有穿衣服呀!””他讲到这不爱说了,什么玩样!驴唇不对马嘴的,哪里有我指鹿为马的情节高级。
小罗又被焕发出了激情,他情绪激昂的背诵起陶渊明的《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城。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
灰鸽有些不爱听了,这些人总是想刺秦王,阿房宫千花万草都是我灰鸽的。别人总是想夺人所爱。我得赶紧离开这里,以防有变。他随口朗声徐志摩的《赠日本女郎十八首之一》: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我们现在就走。
舟麟评注:所以,我认为,张丹枫的原型,实在是清代的第一词人、相国公子纳兰容若。又有灰鸽的影子。
是否如此,当是见仁见智吧?
不过,梁羽生对纳兰容若情有独钟,在另一部作品《七剑下天山》中,专门以很大的篇幅,很深的功力,刻画了另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我们过去,往往只是对纳兰词稍有认识,因为几乎所有的古代中国文学作品选里,都会选到他的一首词: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有着如何的精神面貌,是否就如他词中所自况的“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飞机在黄金城约翰内斯堡机场降落了。灰鸽建议:我们从事的事业不仅仅是粘花惹草,更主要的是要有文化作为先导,才能在行为的解释上有科学的依据,我们先参观了解一下南非。大家一致同意。玩玩乐乐,走走看看是人的天性。
三人先来到坐落在城市西南角一处特殊的建筑‘种族隔离博物馆’。正赶上新南非10周年庆典前夕,他们走进这座不同寻常的博物馆,感受旧南非的黑暗天地,体会种族隔离的苦涩滋味,分享新南非的喜悦幸福,思考着自由平等的真实含义。灰鸽的目的是再打造一只团结的团队,告别阿房宫阴谋的阴影。
博物馆设有两个入口―――白人和非白人,两种门票将参观者划分为两类人,从不同的门走进去,这就是种族隔离制度最基本的含义。门厅两侧排满放大了的身份证,乍一看无甚区别,仔细一瞧才能分辨出,白人的身份证上印有“南非公民”,而非白人的上面却没有,且标明是“本土人”,注明其“民族”。在种族主义者眼中,“黑人就不是人”,这一观点明确地反映在身份证上。出了门厅,沿着慢坡而上,“白人”和“非白人”汇合,开始一次沿着南非历史发展线索的旅行。慢坡的顶端可以远瞧黄金城,近观黄金城博物馆,目睹散射着淡黄色的金矿渣堆,认识开采黄金的高大铁塔。然而,身后用铁丝网成的博物馆高墙,无不让人感到如同置身于监狱一般。从这里沿台阶而下,步入主展厅,昏暗的灯光、沉闷的音响、隔离的区间,营造出一种特别压抑的气氛。展览图文并茂,音画相配,实物与画面杂陈,影视播放与文字说明动静结合,丰富的展品让人目不暇接、压得人喘不过气,逼得人不断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引起参观者的心灵震撼。
展览依照南非历史分为三大部分:1911年至1948年,种族隔离制度前期;1948年至1994年,种族隔离制度时期;1994年至现在,新南非时期。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是序曲和尾声,第二部分是主体和重点。1911年南非联邦的成立是英国和荷兰两大白人集团在共同剥削和压迫广大黑人方面,相互达成的利益结合点。联邦宪法规定,白人是南非的主人,这种权力以肤色而定,与生俱来。接着,颁布了1913年的《土地法》和1923年的《城市居住法》,剥夺广大黑人的土地,并将黑人赶出城市,圈定在贫瘠偏远的穷乡僻壤,从地域上将黑人和白人分开。这就是种族隔离的开端。1912年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成立,1921年南非**诞生,黑人和新生工人阶级的抗争日益激烈,导致分离政策的失败,白人普遍感到四面楚歌,担心受到黑人围困,这些助长了白人民族主义的抬头,再加上穷白人问题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具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国民党的上台。国民党政府于1948年实行种族隔离政策,并将这一政策法律化、制度化。展厅迎面的墙壁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法律名称,涉及种族隔离的方方面面。这150部法律构成种族隔离制度的基础,将广大黑人打入社会最底层。法律规定,仅白人享有选举权,全国的学校、医院、公园、沙滩、电影院、体育馆等分为黑白两类,白人的场所黑人不得入内,否则按违法处理。就连火车车厢、公园里的凳子也分类,标明“白人专用”者黑人不得进入或入座。政府的财政预算更是按种族分配数额。两张大幅照片显示了种族隔离制度下黑人的悲惨生活:一张是两名黑人因没有随身携带通行证而被戴上手铐;一张是黑人学校的学生没有桌凳,学生们匍匐在地上写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震惊世界的沙佩维尔血案、镇压索韦托学生运动的罪恶枪声……这里展出的当年的警车和枪支,播放的革命运动的实况录像,把人们带回到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向反动统治发出了强烈的怒吼!种族主义政权还运用反动法律和残酷折磨等手段,迫害和杀害革命者。在挂满象征执行死刑的绞索的展室,墙壁上依次排列着1962年至1989年被处死的政治犯的名单,共130人。旁边是“黑人觉醒运动”的发起者比科的照片和介绍。医学院毕业的比科弃医从政,发起黑人觉醒运动,1977年8月被捕,关押在伊丽莎白港,**戴镣铐,不许离开牢房半步,不许洗澡和运动。9月7日遭受严刑拷打,躺在尿湿的毯子上,接着身负重伤、仅穿裤衩被捆在越野车上,押送到1200公里之远的比勒陀利亚。9月12日死在狱中。读完关于他的简介文字,参观者无不心情沉重。
德克勒克1989年上台后,宣布解除党禁和释放曼德拉,政府与非国大进行谈判,促成了新南非的诞生。展览以“新宪法”和“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两个展室作为结束,前者用新宪法组成柱子的形状,喻义着新宪法是新南非的基石;后者意在强调该委员会为种族和解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过5个多小时的参观走出博物馆,回首门前那7根顶天立地的石柱:自由、尊重、责任、多样、和解、平等、民主,表明它们是新南非这座美丽大厦坚强而不可或缺的柱石。自由、尊重、责任、多样、和解、平等、民主是人与人相处快乐的基石。那种用各种阴谋手段获得权力和利益是人类发展的绊脚石。
灰鸽说:“南非是目前全球强奸案发案最多的国家,据司法部的调查认为,当地妇女即使蒙羞也大多不愿向警方报案遭到了强奸,因此南非实际上每发生36起强奸案才有一起报警,也就是说南非每17秒就有一名妇女遭到强奸,而在每两名南非妇女中便有一个在一生中可能遭到过强奸。南非现行法律规定强奸犯一经定罪便被判终身监禁,除非有足够理由才可获得减刑。然而在现实操作中,却常有强奸犯逍遥法外。它是有历史渊源的。”
小罗说:“在总人口为4600万的南非,2000年因暴力死亡的人数超过27,000人。从年龄上分析,25至29岁年龄段上的枪支暴力死亡人数大大高于其他年龄段。如2004年,因致命暴力而死亡的人大多在25至44岁。死于暴力的妇女,其平均年龄为33.8岁,男性为31.8岁。研究社会暴力的专家分析认为,在一天中上午6至9点钟和晚上18至23点是犯罪活动最频繁的时间,一周中周末是犯罪活动最高的时间。私人住宅尤其是女子家庭,是最容易受到暴力攻击的目标。”
灰鸽说:“枪支暴力犯罪活动猖獗是南非社会的一大顽症。根据南非媒体报道,过去10年间与枪支有关的致死人数相当惊人,相当于美军在历时11年的越战中死亡总数的5倍,几乎与2004年12月东南亚发生的特大海啸死亡人数持平。据估计,南非目前的非法枪支总数为300万支。据南非媒体报道,目前所能得到的与枪支有关的死亡人数的最新统计数字截至2000年。从1994年到2000年,全国共有174,954万人的死于枪支。自1994年以来,南非大约有25万人死于枪杀。南非死于各种暴力的人数是世界平均值的8倍。1994年到2000年之间,每年因枪支而导致儿童死亡的人数也令人吃惊:12岁以下儿童为375人,12-14岁之间儿童为324人,几乎平均每天有2名儿童死亡。”
程华说:“我们会让这里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在南非被确认为2010年世界杯举办地后,南非警察局最高指挥官普鲁伊斯曾信誓旦旦给全世界打了包票,但现在看来,他的断言不仅为时尚早,甚至有些可笑。1月4日,44岁的莫拉拉在家中被枪杀,他不仅是2010年世界杯组委会的一名成员,还是南非足协的前副主席。《我儿子的故事》是戈迪默写于1990年的一部作品。小说完全以一个黑人小男孩的眼光看南非的现实。黑人社会活动家索尼的儿子威尔,无意中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父亲和一个白种女人在一起看电影,猜忌、愤恨由此产生……原本和睦温馨的家庭也被笼罩上一层阴影。索尼失去了儿子的爱。女儿贝比由于不堪家庭的特殊氛围和严酷的社会现实,企图自杀未遂,后又偷越国境参加了自由战斗队。他妻子后来虽也成为一名革命同志,但与他之间的隔膜却永难消除。这是一个家庭悲剧,也是一个社会悲剧。不过作为白人而生活在白人统治下的南非,其处境优于一般黑人,作家却能抛弃白人惯有的优越感和统治心态而去正视南非的不公正现实,其博大的胸怀,高尚的同情心、敏锐的洞察力是难能可贵、令人钦敬的。戈迪默,1923年生于南非约翰内斯堡。1991年因其“壮丽宏伟的史诗创作对人类的贡献”而成为非洲第三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