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入,关于武器装备重量
本来应该接下来讲圣殿骑士挥金如土的状况,但说到武器的重量问题,我又去查了点资料,回来说两句。
先强调一下,我决不是考证派。考证派我算是怕了他们了。我见过有人以日本刀轻为由来论证陌刀重15公斤肯定是写错了本来一定是1.5公斤,也见过有人面对面看过六十斤八卦刀表演之后接过老头手里的家伙亲手掂量重量以后声称这是“错误”的是“不正宗”的因为龙泉工艺品厂生产的八卦刀只有十几斤,还见过有人拿着我以前写过的东西来反驳我当我给他指出我是那文的作者后他就把作者名改成某专家然后继续拿这篇文来反驳我。总之,既然私刨古墓是违法,而专家论文和博物馆展品是怎么弄出来的我也清楚,所以我并不关心所谓考证的真实性,只要寻找一些有趣的点就是了。
我是个老枪手,没少替专家大师们编造过铁一般的论据。当我在翻译文中参杂私货的时候,当我扔骰子决定专家报告中数值的时候,我总在想,如果以后碰上某些认真又天真的人,拿着这些我编造的“数据”和“事实”来劝说我,我应当怎样做呢?
从前某组织的口号是:哪里有我们的记者,哪里就有新闻。事实和权威是容易创造的,也没有什么价值,而创造有趣则有技术性得多,也实用得多。
闲话休提。上文说过了,圣殿骑士的总装备重量,应当是一百公斤以上。这当然远远超过士兵的平均战斗负重。古罗马军团兵的负重一般是35公斤,现代士兵负重一般在20公斤以上,即使是普通的骑士,负重也只有50公斤左右。那么,对圣殿骑士一百公斤的负重估计是否太高呢?
我们分解一下一百公斤是怎么来的:头盔二十公斤,巨剑三十公斤,肩牌十公斤,装备十公斤,铠甲三十公斤。我们一项一项分解:
先是头盔。一般而言,头盔的重量在五公斤上下,而且后世的大多数头盔是肩部负重所以可以较重,但当时还没有可以将重量分配到肩甲的技术,所以头盔应当更轻才对。可是,关于水桶盔的重量,无论查网站还是查书,都只有二十公斤这一个答案。其实我估计这个重量可能是某个大博物馆中的藏品的称重。无论如何,如果我是圣殿骑士,我肯定拒绝戴这种重头盔,它造成的损伤远远高出其防御作用。
肩牌的重量比较准确,木肩牌一般重两公斤,铁肩牌重五公斤,左右各放一个肩牌就是十公斤。我查了一点图片,发现许多圣殿骑士只在左肩戴一个肩牌,这种情况下,在骑马握缰时,整个左手部分都被保护着,形成了一个由盾牌、肩牌、头盔组成的严密防线,滴水不露。而右手不仅不佩戴肩牌,反而脱去重甲,减少手臂的负重,提高武器的攻击速度。当然,在戴两个肩牌的情况下,十公斤是正常的。
装备的重量只是一个估计,因为精确的数字是没有意义的。谁也无法统计一个驴友出行的背包标准重量,即使能统计出一个平均值,那落实到每个驴友身上,仍然一点意义都没有,因为在不同的情况下人们会需要不同的装备。对于圣殿骑士而言,需要携带的装备有很多。就算票据、账本、密码机、会计、律师什么的不用背在后背上,被子帐篷之类也有人托运,但几个东西还是不能少的:酒袋,里面装着甜酒或者淡醋,是中东地区生存的基础,由于很难补充,所以必须携带较多的重量,即使战斗中也有必要随身携带;圣经或十字架,这是不能放下的东西,只要进入一个战斗间隙,就可以用来重整自己的小队,在小队作战时其重要性并不比武器低;医药包也是小队作战时的重要物资,用以给自己的伤员迅速提供医疗服务。这些东西加起来,十公斤的估计并不为过。如果是圣殿武士群组作战,那就可以放下大部分装备,但这时却需要更重的铠甲,铠甲与装备的总重量应当还是四十公斤。
铠甲的重量比较好计算,因为有大量的实物可以对照。在十字军时代,每层锁帷子的重量一般在十五公斤左右,胸甲十公斤左右。一般而言,征召士兵不穿金属铠甲,军士穿一层锁帷子,骑士穿两层,十字军军士的标准铠甲总重是13公斤。圣殿武士的标准装备是一幅锁帷子加一件胸甲,也有人穿两层锁帷子,其总重量应当是三十公斤上下。对于身高体壮的圣殿骑士而言,这个重量的铠甲绝不算重。当时的中国的士兵铠甲都往往超过这个重量,1134年,中国规定长枪手的铠甲重32~35公斤,弓箭手为28~33公斤。考虑到圣殿骑士的身高体重都远超过默默无名的宋兵甲乙丙丁,可以肯定,如果还有更沉重的铠甲可穿,圣殿武士一定会毫无疑问地穿上。
当时西欧的铠甲技术已经不允许更重的铠甲了。后世的骑士重甲一般是五十公斤,甚至六十公斤,但那是板甲关节技术发明之后了。十字军结束后,吸收了中东技术的西欧铠甲突飞猛进,但那是几十年后的事了,圣殿骑士在回到法国被烧烤时,后世作为西欧骑士标准行头的钣金铠才得以装备下来。圣殿骑士在中东作战的时期是锁帷子最后的日子,锁子技术发展到顶峰,看起来就像钢丝编成的毛衣,但锁子就是锁子,软甲的防御力不是重量决定的,重量提高一倍并不意味着防御力提高一倍,继续加重是不划算的。至于里面的胸甲,也基本上是罗马军团样式的龙虾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板甲,也没有加重的必要。
那么,头盔另算,铠甲、肩牌与装备的总重是五十公斤上下,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数值了。
可是,剑的重量呢?
刀剑路走轻快,重量提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战斗力的提高。三国演义中说,关羽能举一百公斤,但用刀却是四十公斤。为什么呢?四十公斤的刀比一百公斤的刀攻击力强而已,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重量轻的话速度会块一些。近代的步兵操典上说,刀重一倍杀伤力加两倍,刀快一倍杀伤力加四倍。这种说法是否科学暂且不论,但快比重好是公认的定理,人们选择刀剑,不是选自己能用得最重的家伙,而是在不减少速度的情况下能用得最重的家伙。
单手剑的重量都不会太重,中世纪最常见的“罗马内裤(音译)”型长剑重量只有两三公斤,但是双手剑就会重一些。文艺复兴时发明了钢铁防锈技术,十五世纪以来的铠甲刀剑有许多留存至今的,但更早的则很少。我们可以用后世的例子来推断从前的武器,但这种推断并不准确。
十五到十七世纪的双手巨剑是与圣殿骑士时期双手巨剑造型最相似的产品。文艺复兴时期的双手剑长度在一米四到两米之间,重量在二到六公斤之间。但是,如果就此推论圣殿骑士使用的也是相同的产品,肯定是不准确的。首先,后世的材料技术已经大大提高,剑脊柔软有弹性,不再需要从前厚重的硬质剑脊来维持强度,但圣殿骑士时代没有这种材料,必须使用门板一样的厚重剑脊来维持强度。第二,圣殿骑士的剑远远比文艺复兴时的双手巨剑更巨大,长度与宽度都高出三分之一以上,这意味着体积至少增加了一倍半。第三,从当时和后来的美术作品上来看,圣殿骑士的巨剑不可刺,但可以竖起来当一个细长的盾牌使用,这也是因材料没有后世先进而不得不使用更粗笨的打法之缘故。而后世的巨剑不仅可以推刺,还能刺穿对手的重甲,这在十字军时期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较脆弱的剑刺会在刺击时崩碎。
即使十字军时期已经有了后世的冶炼技术,就其体积而言,圣殿武士的巨剑也应当是十五公斤上下。但考虑到当时的技术,让这个重量加倍并不为过。如果让唐、宋的步兵等比放大(圣殿武士个子大),那圣殿骑士使用的巨剑重量也应是三十公斤左右。另外一个佐证是,圣殿武士需要一个侍从送剑,这个侍从也是重装步兵,他每次只送一支剑,而且自己不能使用这种巨剑战斗,而是需要放下巨剑拔出自己的罗马内裤(音译)式长剑战斗。从这个角度看,这剑应当超过十五公斤这种重步兵能用的重量,而是向更重的方向发展。虽然没有明确的佐证,但我估计三十公斤应是一个合理的数值。既然材料决定了快不起来,那就增加一些重量吧。
另,圣殿武士的身高在两米左右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有棺材的大小和等身雕塑为证。古法国人比现在的法国人高得多,何况法国选卫兵身高下限一米九四的老传统,也不会是后世为了将拿破仑同志完全遮挡住而提出的。
直接说到战术吧
上文已经转向武器装备的话题了,不如先直接把战术的部分说完。
顺手查了几个资料,发现一点有趣的现象,先在这里说一说。
第一个现象是,许多亲眼目睹圣殿武士战斗的人都提到他们“超乎寻常的力量”,并认为这些力量要么是来自真十字架的祝福,要么是来自圣殿武士在秘密仪式上的黑暗力量。考虑到没有任何人提到圣殿骑士有任何超乎常人的“神力”(因应用了一些新发明导致的不算),这里的“超乎寻常的力量”可能仅仅就是指力气或体力。一般而言,一个骑士负重五十到六十公斤作战是不会引起人们惊诧的,即使负重八十公斤,也只是被赞叹一下,并不会被认为是超常的甚至需要用神力来解释的现象。假设圣殿骑士的所谓力量就是单纯指体力的话,能让他人怀疑和猜测,恐怕至少需要一百公斤负重,甚至还不止。
第二个现象是,在圣殿骑士的等级列表中,发现了一个职位名称“deurs”。这个职位比正式骑士高,却比正式圣殿武士低,属于普通骑士进阶圣殿武士之间的过渡职位。这个职位很明显不是大军队的指挥官,那这个词就只能翻译成另一个词了:特种部队。如果今天的特种部队这个称呼真的来自这里,那这些夹缝中的骑士,当年究竟是干什么的呢?
第三个有趣的东西是找到了更进一步的对圣殿骑士最初被封于圣殿的记载,但这个更清晰的记载只带来了更多谜团:1118年,九位圣殿骑士的创始人不请自来地抵达了耶路撒冷,并会见了耶路撒冷王(鲍德温一世或二世,圣殿骑士抵达日期并不明确,可能是鲍一临死前也可能是鲍二刚上任时)。当时的耶路撒冷王就在阿尔-阿克萨清真寺办公,并直接在此接见了他们。耶路撒冷王从前从未见过这九位骑士,这九个人也并非声名显赫的成功人士,但国王却对他们一见如故热情有加,并直接将他们安排到了一处密室。这密室被称为“所罗门的马厩”,是古所罗门王的骑兵总部,位于阿尔-阿克萨清真寺的地下,是圣殿山上极秘密的所在。这九个骑士一进去就是九年,九年来很少与外界有所交往,也几乎没有离开过所罗门的马厩,更没有吸纳任何新会员,直到1127年才第一次离开这里进行大规模扩招。这期间做了什么,又制造了一层更加神秘的阴影。
回到战术的话题上来。圣殿骑士经常参与的战斗有四种类型:保护朝圣者的小团队遭遇战、集中精锐的陌刀阵式战术、特种破袭战、收买战术。
特种突袭式战术在圣殿骑士后期才开始实行,其特征是,圣殿骑士的敌人小据点中的守军,往往转眼之间就死了个精光,没有留下任何拼杀的痕迹。关于这种现象,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这是圣殿骑士买通霍山刺客所为,这就涉及到圣殿骑士与霍山刺客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后再叙述。另一种说法是,圣殿骑士会派遣一部分精英骑士担任渗透和刺杀的任务,以一个数人小队渗透进敌人的营垒,然后通过下毒和刺杀消灭敌人。虽然这样做明显违背骑士守则,但考虑到圣殿骑士从来没有遵守过骑士守则,所以即使这样也不足为奇。后一种情况只是单纯的猜测,但可能性是有的,至少当时的圣殿骑士有能力和条件这样做。
收买就更简单了,在一阵暗地塞钱之后,双方打得那叫一个真实,真实得就像WWF一样。圣殿骑士双手高举明晃晃的巨剑,在金色的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正举剑欲斩,只见剑未动剑风先至,其敌人华丽地二段跳空中转体七百二十度带着缠绵的惨叫声以难度系数九以上的动作华丽地跌倒于地。圣殿骑士便这样以零伤亡击败了敌人,未死的敌人全部被俘,圣殿骑士一宽广的胸怀和模范的骑士精神无条件释放了所有俘虏,并监督着记者将这场光辉的战斗写成新闻稿发遍欧洲……等等,为什么敌人也是零伤亡……
比较值得一说的状况就是小队护卫和巨剑阵了。
在漫长的朝圣之路上,人们很少能见到朝圣团——如果见到了,那就是老大一群。圣殿骑士的小队在前面开路,负责面对小规模突袭的敌人。后面是带着私家护卫的贵族朝圣者,他们会对路边任何发出沙沙声的草丛射以乱箭。再后面是密密麻麻的平民朝圣大军,他们大多携带着自己能找得到的任何武器,只要敌人足够少,他们就会吱哇乱叫地以滚滚人流扑向敌人。队伍的最后面一般是朝圣的商人,他们穿着结实的甲胄,攀盾持剑,骑在高头大马上,只要敌人出现在视野中,就立马扬鞭,向他们来的方向放马奔驰。
圣殿骑士小队一般走在队伍的正前方,与主要的队伍隔开一定的距离。一般而言,一个护卫小队包括一个圣殿武士,几个军士,一定数量的志愿者,一些雇佣军,还往往有一些意大利水手。
圣殿武士是这个队伍的核心,不仅是最强的战士,同时负责指挥、医疗和交涉。在平时,他骑在一匹骑乘的驮马上,穿着铠甲,但不带肩牌和头盔,也不携带武器,而由侍从携带这些装备,在战斗时会提供给他。队伍中一般会跟着一辆马车,用来运载水、大盾牌和伤员,当队伍中有伤员时圣殿武士就呆在马车上看护和治疗。
军士分几种职能。一种低级的军士称作preux,一般翻译成“豪侠”或“豪勇骑士”,所谓“豪勇”,就是说……他们相当穷!没钱没地位,没有足够的财产为自己购置防具,因此,只有去“豪勇”了。他们一般是小队中的长枪兵或射手。高阶一些的军士称作ecuyer,一般翻译成骑手或侍从骑兵,换句话说他们有马。他们一般是轻骑兵,或其它骑士的侍从,虽然没有重甲大马,但也装备长矛长剑。这两个阶层只允许穿黑色袍,并不能像正式骑士那样穿白色袍。向上一个层级,就是正式骑士了,他们一般是加入圣殿骑士团的封建骑士,或者一路累功提拔起来的老兵。他们被允许穿白色长袍,作为圣殿骑士团正式会员存在,但与有权掌握骑士团银行财产并开出空头支票的正式圣殿武士还有差距。
所谓志愿者一般是指主动愿意跟随的十字军士兵,以及还不起圣殿骑士贷款的穷鬼。很好理解,他们总是被排在防守阵型的最外围。考虑到他们可能没有钱武装自己,所以圣殿骑士团向他们提供大盾牌护身,平时放在辎重车上,需要的时候可以拿来用。至于这些盾牌是免费的还是租借的,可就难说了。如果是租借的,那可能会发生相当有趣的情景:敌人箭如雨下,某个穷鬼东躲西藏了半天之后,如同下了莫大的决心一样,奔向辎重车,向某个投币口(?)投入几个硬币(?),然后一面自动售货(?)的盾牌就掉了出来……
至于雇佣军,在出发时往往并不带在队伍里。有时,护卫小队突遭敌人袭击,双方弓弩来往好不热闹,激战已久僵持不下,这时带队的圣殿武士暴喝一声单枪匹马冲出本阵,手执一袋男男金币一头扎进敌群……然后,这些敌人要么是乖乖撤退,要么是站到护卫队这边成为雇佣军了。一切兵刃都是纸老虎,男男金币才是大杀器。当然,这得是对方已有此意时才会出现的状况,圣殿骑士和袭击者之间,早有这种约定俗成的暗号了。
至于意大利水手,他们就是载着十字军来到东方的人。他们一般以一件汗衫为防具,以一只船桨为武器,被驱赶在队伍的最前面,吸引敌人的偷袭者射出第一波,也是最致命的箭。
小队主要是两种战斗模式,一个是团团防御,一个是直线进攻。在防御状态下,队伍结为一个圆,志愿者们抗着盾牌挡载最外面,射手同在志愿者身后还击,骑士老爷们在阵地的最中心,翻开随身携带的圣经念念有词。圣殿武士随身携带的圣经或十字架就在这种时候发挥作用,而且往往可以发挥很大作用。受伤的人被抬到阵地中心,由会医术的人事实急救。在当时,会医术的欧洲人是很少见的,往往只有圣殿武士一个。进攻模式则有点类似古老的老鹰捉小鸡游戏,圣殿骑士冲在最前面,后面的人们站在最能被圣殿骑士掩护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开火车一样拉成一线。多数情况下,小队会固守待援,因为袭击者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是不会主动出手的,而圣殿骑士有明确的规定,除非敌人三倍于己,否则禁止撤退。
在防御状态下,阵阵盾墙之后的圣殿骑士往往能支撑很久。如果预计战斗将持续很久,圣殿骑士军士们就将解下腰间的一种数千年来从未让任何军人失望过的防护用具——麻袋,装满沙土,垒成沙包墙。只要能支撑一段时间,被保护的朝圣者就将赶上来保护圣殿骑士。就算没有朝圣者,圣殿骑士也会放出烟雾或火光信号,让遍布中东海岸的圣殿骑士团哨所派出骑兵前往支援。
保护朝圣者是圣殿骑士团最经常参与的战斗。虽然这些战斗只是重复重复又重复的往复冲突,从来就没有什么决定性的结果,但它们数量是最多的,发生是最频繁的,可以说成为了一种圣殿骑士的常态。在这些战斗中,圣殿武士是队伍的核心,是队伍的领袖,是队伍的代表和发言人,是指挥官,也是医疗者,是防御力最好的战士,也是信仰最坚定的“政治委员”——怎么样是不是很眼熟?我们所熟悉的游戏和小说漫画中的“圣骑士”,其形象就确定于此。
相比最常见的小队冲突,巨剑阵是最罕见的战斗形式,但影响力最大,因为圣殿骑士只有在最具决定性的战斗中才会如此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圣殿骑士团集合所有能投入的圣殿武士,举起庞大的巨剑,穿上最沉重的铠甲,披上雪白的长袍,在漫天箭雨之下,与自己的大部队拉开一定距离,分散成一个相对稀疏的阵线,与排山倒海的敌人决一死战——是不是还是很眼熟?西方奇幻或历史故事中,英雄的形象经常是如此。今人的审美观,毕竟大多是由古人的事迹决定的。
圣殿武士的巨剑对任何对手而言都是绝对致命的武器,它能在较远的距离上将敌人一击必杀,敌人甚至连出手的机会都没有,而且其沉重的分量虽然使它比更轻的剑攻击力弱了很多,但也带来两个优势:一是动能大,击中一个目标后还有大量剩余动能攻击下一个目标,造成一击多杀的效果;二是冲击力强,半斩半砸的攻击方式会使被击中的敌人向后飞去,撞到后面的人,阻挠对手进攻的步伐。但巨剑也有两个劣势:一是攻击间隔长,一击之后还没来得及举起剑敌人就已经近身,这决定了巨剑根本无法单独使用;二是挥动范围大,使用时会伤到自己身边两三米范围内的所有人,这就决定了巨剑不能排成密集队形。
那么,巨剑阵的正确用法就只有一个:松散队形,彼此按经过严格训练达成的默契频率,先后挥剑,用此起彼伏的一波又一波挥斩,将彼此都掩护住。要达成这种阵势,必须一方面所有人都是千里挑一的变态战士,另一方面需要亲密无间的熟练配合。这种战术决定了,圣殿武士挑选训练之严格,实在难以扩充人员数量。
但这种阵势的优势也很明显:从理论上说,任何普通水准的近战士兵,无论使用任何方法,都会在集中圣殿武士之前,要么被斩断长矛的矛杆,要么被斩断身躯。不仅寻常战士,即使是与圣殿武士有相同战斗力的精锐,即使在同等人数下,使用其他武器和阵势,也几乎没有近身的机会。这种战阵的正面战斗力甚至比马其顿式长枪阵更具防御力,而且更灵活,没有侧面弱点,可以克制敌人的长枪阵,还可以在室内战斗。在室内时,圣殿武士几个人背靠墙角或柱子,组织防御,或者把守一个楼梯,禁止任何敌人穿过。
在阵地上,圣殿骑士团让长枪兵拦阻敌人的冲击,然后用射手和骑兵压制敌人的箭矢,直到战阵呈现混乱的白刃肉搏,才投入圣殿武士参加这样的战斗。在室内,敌军射手不再是威胁,圣殿武士寻找各自合适的阵地与敌人拼杀。
圣殿武士是精选中的精选,也是变态中的变态。老游戏玩家都知道,《英雄无敌2》中圣殿武士是人类的终极存在,是与龙一个等级的生物,在星际争霸等游戏中,也是步兵中的最强单位。
但是这种精贵的存在也从来不便宜。圣殿骑士全盛时期,也只有三百圣殿武士。不过,在蒙吉萨会战和阿克之围中,这些数量稀少的圣殿武士成就了真正的神话和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