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总的来说,学校的生活在戴斌人生的历程上是一段开心的日子,省一级的中专学校虽然那时候条件是很差,但比县城和乡下那是要好的多了,有的时候还可以看些露天电影,学校里也可以借到图书和报纸,学校食堂的菜饭虽然谈不上丰盛,但能够让还在长身体的戴斌能够吃饱,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戴斌没有什么觉得不满足,所以即使在学习和团的工作上有些忙,他也忙的不亦乐乎。
1978年12月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之后,很快新的声音传遍中国大地,思想上的桎梏一旦除去,学校这个思想的前沿阵地就显现出他的勃勃生机,虽然戴斌的学校只是个中专学校,但是就读的那些知青学生依旧通过各种渠道与外地的同*系着,彼此交换着信息,戴斌思想在学校里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境地。在寝室里,在食堂里,在操场上,那些知青学长们吹的吐沫横飞,戴斌在边上便扮演着一个良好的听众。有些大胆的老师也公开的在学生面前说一些大胆的言论,在这种熏陶之下,戴斌对这种社会变革很快就有所了解。人一旦所处的位置不同,所了解的不同,他的眼界也就不同,如果戴斌还在乡下当一个代课教师,他对当前局势的了解绝对不会如学校一般深刻,如果在乡下,一直要到1984年才取消人民公社,改革,对农村来说,是最早,也是最晚。
等时间到了1979年,戴斌从报纸上得到消息,国家决定从1979年起,用3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戴斌十分高兴,因为他所就读的财经学校毕业后将会有用武之地,在那个时候,戴斌就敏锐的感觉到,经济是国家的一条命脉,从事财经工作将会有很大的出人头地的希望。
戴斌天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让他在学校里一直是学习上的佼佼者,这一直保持到他毕业。就在毕业之际,人生一次重大的选择来临了。
那个时候,由于教育体制瘫痪多年,人才奇缺,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要量都大的很,特别是国家把总的政策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时候,财经人才就尤为抢手,就连戴斌自己的学校都需要补充新的教师,学习成绩优良的戴斌自然成了香饽饽,学校的领导专门找了戴斌,说如果戴斌愿意留在学校里面当老师,可以免试直升本校刚升格的大专部,而且以后有机会会推荐戴斌去更好的学校进修。省财政厅这个时候刚刚恢复,一些不懂经济只懂政治的人理所当然的被雪藏,所以财政厅的人事处专门到学校来挑人。
作为主管部门来挑人,学校自然不敢隐瞒,戴斌以其优良的成绩,*预备党员和团干部的身份,还有革命军人后代的家庭成分,自然脱颖而出在人事部门的领导面前,毫不犹豫在在戴斌的名字面前用铅笔划上了一个圈圈。
学校自然舍不得,与人事处的领导在一起商议,学校也划归财政厅领导,那自然也是财政厅的下属单位,戴斌分配在哪里都是为财政工作服务,而且在这里服务以后还能为财政战线培养更多的人才,学校这样提着意见。人事处也没办法,就提出折中的方法,让戴斌自己提出去向的意见,组织上再考虑。
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吴红卫主动找到戴斌,要做戴斌的思想工作,但是他并不是站在学校的立场上劝戴斌留在学校当老师,而是劝戴斌去财政厅工作,他历数了戴斌的优点,又从他的角度为戴斌分析了一遍到财政厅工作后的好处,极力劝戴斌去财政厅工作。
戴斌心里本意就是愿去财政厅的工作,但是学校提出的深造的条件也诱惑着他,吴红卫一下敲醒戴斌,在哪里不可以深造,你去财政厅工作不是也可以参加函授、夜大拿个大专文凭?一语点醒梦中人,戴斌于是下定了决心去财政厅工作。
虽然那个年代人才的匮乏给那几届学生有了非常好的就业机遇,使得77到79三届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后来都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但是回过头来说,未尝不是他们努力的结果,这一方面也印证了**他老人家实行知青下放政策的初衷,让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广阔天地去,吃点苦,接受劳动教育,以后能成才。是啊,这些吃了苦,又有恒心去努力通过高考在众多人中走出来的谁又不是人才,以后的荣耀也多半是他们应该创造出来的。而现在的孩子又有几个能有挫折的经历和吃苦耐劳的恒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