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大伪之世
作者:宝宝包包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906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既然北方初定,东胡也已退却回草原,战火消除,那么自然边境贸易就要提上日程。林家自立后,由西北通往异邦的通道全部被堵死,帝国朝廷官员再昏庸,也知道商路一开,无异于主动替林家壮大实力。幽冀的乱局既然安定下来,商人们自然闻风而动,尤其是当初留在冀州以实际行动支持了舞阳军的林义等人借助地熟人和的便利更是空前发展壮大起来。由于放牧地区缺乏城镇设施和手工业者,所以草原除了需要农产品外,也需要一些手工作坊的染布、容器、铁器、农具等生活必需品,当然那些贵族酋长们还需要成汉帝国闻名天下的陶瓷丝绸等奢侈品。

草原可以提供的最大宗商品就是马匹,成汉帝国初创时期还保持了一定规模的放牧,但是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原有的牧场几乎都已被效率更高的农耕替代,而且中原地区的本地马质量早已下降,处在战事之中的帝国现在需要大量的马,因此胡马拥有广阔的市场。很久以前,主导这种易货贸易的主要是胡商,他们先大批从游牧部落中收购胡马,再高价转卖帝国出产的丝绸,而成汉的商人,则只负责贩运丝绸到北地互市,由于普通游牧民众并不需要例如丝绸这样的奢侈品,大量帝国丝绸最终的目的地还是在遥远的异国,每一次贸易过程中的高价转卖都可以使那些两边获利的胡商获取令人吃惊的的收入。再加之帝国官吏把持的边贸,主要目的是为了扬我国威,广布朝廷的仁德,散播神州的富庶,使四夷臣服,自然是不会考虑什么成本的。因此胡马的国家收购价格过高,一匹良马居然可以换到40匹彩帛,虽然使得游牧民族和胡商,都愿意大量提供马匹。但是这个政策,也给帝国的财政收入制造了一个大麻烦,朝廷的财政因为胡马的价格被高估,短短数十年间就出现了数目庞大的贸易赤字。而且易货贸易的方式,使得国家必须组织运输大量的货物到边境交换,无形中又增加了成本。即使帝国当时正处于盛世时期,也承受不住这个庞大的贸易逆差了,那时的当朝惠帝不得不改变最初的乐观态度,亲口要求降低胡马的购买数量:“往者先皇在日,每年纳马(最多)不过千匹。。。。。。此度所纳,(居然)计物50万匹。。。。。。此后将马来纳,必不可多”。而且,庞大的胡马贸易,以及其间各种中间商人的加入使得商业欺诈不断增加,贸易的质量下降,不时出现大量以病老马匹冒充精壮马匹的现象。为此自惠帝十五年始,帝国对边贸的限制越来越多,边贸的数额逐年下降,有时的交易量反倒不如帝国对外族的一次赏赐了。

胡马引入数量的越来越少,直接导致了帝国建国初期令人闻风丧胆的骑兵部队飞快退化,最后由主力部队沦为仪仗队或侦骑等附属部队,所以帝国的重装步兵虽然装备精良且人数众多,仍然没有挡住东胡人进犯的马蹄。而且一度庞大而繁荣的胡马贸易,本来吸引了许多游牧部落移居边关附近,但枯萎的互市贸易,则逐渐割断了他们与中原的和平联系,种种军事上的隐患开始潜伏下来,只是由于帝**队的强大才等到成汉帝国昭德三十六年一起爆发,六族的同时入侵就是最好的明证。而且现在的乱世已经迫使帝国不能再遵守惠帝时制定的政策了,内战的双方军队都以重装步兵为主,唯一的差别只是兵源和装备而已。东胡人的入侵是坏事也是好事,大家都意识到骑兵在平原地带的重要性,它那强大的机动力和冲击力远非步兵可以比拟,胡马开始重新变得十分重要了。既然原有的西路因为林家军团叛国自立的原因已被帝国放弃,东路的幽冀就成了唯一的可行方案,边贸于是再度兴盛起来。在这种态势和朝廷的默许下,幽冀二州原本是偷偷摸摸进行的边贸终于浮出了水面。

“不行,这样一来我们或许可以省些力气,短期内或许会获得大批马匹,但迟早会走向惠帝时代的老路。现在朝廷给我们的命令跟征召令无异,只说了需要马匹,而不提丝绸究竟能拿出多少。现在幽冀二州战火初定,也需要大量资金。连过手的钱都不知道要,那只能证明你的愚鲁。”幽州刺史府内,周先生正在侃侃而谈。

被讥讽的王雨的胖脸瞬时变得通红,可又无从反驳,经商这门学问在他成长的舞阳城里并不显得有多么重要,他只得在心里为这个妖道又加上了一个新的称呼,那就是奸商。

会议很快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作出了以货币贸易替代易货贸易这个简单的政策调整。首先使得丝绸和马匹的价格脱钩,两者单独结算,这样带有手工业制造品意味的丝绸,价格自然会上升,而且丝绸不再需要转手北地互市,数量的减少又再次升高了丝绸的价格。胡马则由于数目庞大,价格自然下降,胡马的暴利时代结束了。既然胡马的暴利已经结束,丝绸和马匹的脱钩导致来自遥远异国的胡商们再也没必要去边境组织马匹和丝绸复杂的采购运输,因为这样只能提高成本,所以对丝绸需求最大的商人团体----异邦胡商,开始被大量的从西北边陲自然吸引到幽冀两州---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直接采购丝绸,而边境的互市终于脱离了投机商人,回复到了正常但是数额很小的相互贸易。这也导致了帝国经济中心开始东移,相比崛起的幽冀,以及受战乱影响导致大批民众南迁的江南地区,倍感失落的正是控制了陇西的林家,他们那里的天气并不适合蚕的生存,而盛产的粮食好像朝廷和胡商都不感兴趣。连绵不断的战火、大批中原百姓的南逃和南方客家人的出现,都使得老地区的衰败已经无法遏止,就连京师也只是依靠那些高官权贵奢靡的生活才维持住了表面的繁荣。

商旅的云集,贸易的需求,使得幽冀二州一反北地的偏僻形象,一下就繁荣起来。丝绸和瓷器自然是其中交易的大宗,另外游牧民族开始大量需要起一种帝国土地上的独特农作物,那就是茶叶。牧区没法种茶,主要食物又以肉食和奶类为主,就像现在的帝国离不开马一样,游牧民族也离不开茶叶了。由于路途遥远,交易的主要是一种象砖一般的茶,又因为异族的口味不同分为有青砖和米砖两种,青砖以老青茶为原料,主要销往东胡草原等处,而米砖以红茶末为原料,目的地是更加遥远的据说是在天边的异国。幽冀的商队每年谷雨前后到南方收茶制造,到秋后才收茶返乡,次年复来。通常的运输路线是用独轮车将茶叶从产区运到江边,再装船一路运到帝国的实际控制区,然后再用畜力陆运至幽州,最后转卖给胡商。这时舞阳军刚入冀州时许以厚利,由周先生派人与周边州府签订的协议开始发挥作用了,幽冀商队不仅通行于帝国的实际控制区,各王的领地同样通行无阻。虽说剪径的强人还是不断,商人们的境遇已经比起原来好上百倍。繁忙的边贸还吸引了各地的商人携带着本地的特产云集幽冀,像一棵棵小草般的幽冀商业不但按照吴青峰当年期许的那样,在帝国破碎了的基石上开始慢慢长大,而且眼看就要变成满目青翠的草原。

这一年的神州却不像幽冀二州一般安宁,先是东海王高德自称奉先帝遗诏起兵,卫护朝廷与楚王南北相抗,且自封为太傅、录尚书事。紧接着,眼见无法尽快解决当今朝廷的楚王高宾垂涎西川富庶,于是决定对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西川王高颖下手,被诱骗到楚王领地的高颖听说前面等着他的是二哥摆的一个死局,匆忙逃向自己的领地,惶急之间,只由一个御车的兵士单车载着企图狂奔而归。可惜没走多远,就被楚王的属下把他一网打尽,关在了湘阳的监狱之中。尽管传出的消息是“楚王幽之,而无他意”,也估计高宾对这位弟弟没什么毒怨,不打算害他性命。但不巧的的是,西川王忽然暴疾而死,他的部将们幽愤之中火速拥立他的儿子继承王位,准备和高宾拼命了。楚王一奶同胞的亲弟弟齐王高伦眼见哥哥处境艰难,也不知道奉哪份遗诏起兵了,东海王的后面就又多了一个敌人。形势越乱,这王爷们的心也就全都乱了,杨善平可以靠高官厚禄收买王七的部将,南阳王高建就用更高的官职、更多的钱财来了个反招抚,实力顿时大增,随即天晓得在哪儿领了皇命,打着拥护皇权的旗号也起兵了。济南王高越、彭城王高怀、广陵王高灿紧跟着不是打着拥护皇权的旗号,就是“奉先帝遗诏”行事,“七王之乱”的主角终于一个不落尽数登场,成汉帝国屹立了六百年的大厦遭受到难以修补的巨大裂隙,孤木难支,任谁也无力回天了。

可就是这个纷乱大伪之世,却偏偏生出那么多英雄、豪杰、骚客、奸雄、懦夫,一场盛大的世间戏在他们的共同合演下也即将进入**。与台上之戏不同,台上戏是先离后合,世间戏却先合后离,辛酸处处,血迹斑斑。被誉为帝国文士无双的大才子秦琨听到七王尽数起兵的消息后,曾在几位王爷年幼时亲任老师的他大醉数日,在家中墙壁上挥毫写下:“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朱实陨劲风,繁荣落素秋。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輈。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之后带着“我死之后,天下安乎不安乎?实不忍一睹。”的哀叹吞金自尽了。他的死昭示了一个既是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完全开始了。这个时代既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既是信仰的世纪,也是怀疑的世纪;既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时代的主角们拥有一切,同时也一无所有,都在随这乱世的大潮无根飘浮。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