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东方网博客》的专栏作者
文/萧楼
6月1日上午,接到快递的电话,说有个邮件,大概是书,说家里没有人。 快递说,将邮件放在了小区的门卫了,让我下班后别忘了去取。挂了电话,思前想后,最近并没有邮购过什么书籍。还是很多年前,喜欢川端康成的时候,从报纸上得知北京出版了叶渭渠先生的《川端康成传》,怕买不到,就写信到北京的出版社邮购过。我很少邮购书籍,一直以为看到书的本来面目,才能定夺是否可以买下。我买书,还是比较注重作者与出版社的,比如川端康成的作品,我比较放心的是叶渭渠与唐月梅两位的译本,据说他们是夫妇,也是日本文学研究的资深专家。
下班刚进入小区,门卫说有我的快递,差点就忘了,取来邮件打开一看,是很大的一本红红的奖状样的本本,门卫说,哦,获奖了。我说不,是聘书。回到家就打开欣赏,后来又很小心的将聘书展开立在了书橱的玻璃门表面,自己很有些臭美。
这是《东方网博客》专栏作者的聘书,聘书超大,印有聘请萧楼为东方网博客专栏作者的字样,文字也印的很大,有东方网的大红印章。
混迹于人世,也有过不少的奖状、证书,从级别说,有过部级、市区级的,但我比较看中的还是一些文章的获奖证书,虽然这些奖影响很小。
我喜欢文字,有过做着文字变铅字的梦想,后来也实现了。从八十年代开始,陆陆续续的在报纸上发表些短文,也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青年报》等报刊的通讯员和特约记者,填过一些表格,但从来没有收到过聘书。这回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很有些欣喜,尽管现在对名利已经有些透穿。
我的同事兼朋友将我带入博客以后,不经意间我已经写了有80多万字。我写博客还算比较勤奋的,三两天一篇,文字随心所欲,一些除了目前会涉及身边的人情世故利害关系的东西暂时不写外,我几乎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博客没有经济利益的点滴好处,但我还是乐此不疲。我把别人用来游戏或闲聊的时间用在写博客上,我感觉写博客与斗地主打上海麻将是一回事,真有些应了林语堂先生的“唯有读书可以使我忘记麻将,唯有麻将可以使我忘了读书”这句话。我喜好在网上斗地主,常常是休息天在家写完博客以后。
我最早涉及博客是在51上,这是我博客比较齐全的一个网页,但影响不是很大。在51上结识了一些朋友,有几位网友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聚集来上海,顺道来看我,是一个叫文君的先生带队,我花了七八百元钱请他们吃了一顿,吃完了就走人。来的人,在网上我大多没有怎么联系,现在也不再联系。
上个月月底,湖南的小调女士来上海,她要来看我,我没有见她,心里很有些抱歉愧疚。按理说,我应该尽地主之谊热情的接待她。小调女士是我网上很熟识很信任的朋友,她是51一个群组的主编,我们很有些投缘。我最近因为腿脚不好,行走不是很方便,又加上牙齿掉了好几颗,又加上要见的小调是位年轻的大美人,心里就有了种种障碍。按理说,我不见小调,应该向她解释清楚,但我没有这个勇气,也就不了了之了,很有些对不住她。我前两天,偷偷的上了小调的主页,偷偷的看小调在上海的照片,有东方明珠以及外滩为背景的,照片上小调笑得很灿烂,大概她在上海玩的很愉快。
我在很多网站做了自己的主页,有新华网、香港文汇报网、**网的,我的博文点击量比较大的是《博客中国》和《东方网博客》,有上千上万条。**上的点击量始终是个位数,我在**开博客也算比较早的。也是上月底,上海的作家王唯铭先生给我来了短信,叫我在**上开**,说我们可以互粉,我告诉他,我很早就有**的**了,但是访问者寥寥。王唯铭先生年长我几岁,但他始终心态年轻,外貌也阳光,像“互粉”这样的词,只有他能够很快的得以应手的运用。我们读他的作品,都有许多新潮的文字与讯息。
言归正传,回到《东方网博客》专栏作者的话题上。5月13日,我收到《东方网博客》主编靖介先生的短信:“萧楼先生您好!谢谢您近来连续发表佳作。您的作品发表以后在东方网引起不小轰动。您是东方博客忠实用户,且笔力雄厚,观点鲜明。我以东方网的名义邀请您加入东方博客《专栏作者》,如愿意请您及时和我联系。”靖介先生给我留下了手机等联系方式,我没有过多的考虑就答应了。一是我现在正热衷于博客,二是东方网博客是我喜欢的一块田地,三是我对靖介先生早有耳闻,他看问题深刻,文笔犀利是我喜欢的。靖介先生给我的短信对我过誉,使我有“其相誉常失其实也”的惶恐。靖介先生在另一条短信中说:“呵呵,谢谢您的支持!我记得上任第一天就用先生的文章赢得“开门红”,记得我改了标题。也算我们结缘!我会及时同先生联系,再谢!靖介”我是很感激靖介先生的。
我一直以为专栏作者是名人的事情,像我等小民百姓能够成为“专栏作者”,应该是种荣幸。想白了,博客本身就是我们草民的田地,只是东方博客独家开设寻常百姓为主的“专栏作者”,不能不说他们是独具慧眼的。我专写此文向靖介先生和东方博客表示感谢。
我与东方网的总裁李智平先生有过几面之交,82年我在《青年报》做通讯员的时候,经常去东湖路的17号报社开会,李智平先生那时是《青年报》的总编。还有一位叫吕怡然的先生,那时大概也是《青年报》的通讯员,现在却是上海一家著名新闻刊物的主编,又是著名的评论家,早几年,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在上海的《新民晚报》上读到吕怡然先生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