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篇 前言
作者:湘南布衣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136

编者:本文编译紫美国潜艇部队官方刊物《UnderseaWarfare》2004年冬季号,作者是专门负责研究中俄安全政策的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战略研究部副教授莱尔?戈尔登斯特恩博士和比尔?默里。本文回顾了中国海军潜艇部队的发展历程,从美国海军的视角得出中国潜艇部队已经摆脱了艰难时期,正快步走向成熟的结论。本文仅供参考。

作者认为,东亚沿海海上力量的平衡正在随着中国的偏爱而逐渐发生改变。有众多的迹象,包括目前中国将要对第二代核潜艇进行的海试、连续生产国产宋级潜艇、继续从俄罗斯购进8艘基洛级柴油动力潜艇,所有这些都证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水下作战的广阔前沿取得的进展。

由于一个世纪以来在历史上的忽视、无能和海上的战败,华盛顿很倾向认为中国人是微不足道的水手。距离现在最近的2003年4月,中国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去了一艘明级潜艇上的所有艇员,这只是更加证实了这种观点。然而,除了明显的安全过失之外,这个事故也显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正在积极从事真实战争条件下的海训计划。而且尽管发生了这次灾难,对于任命曾经接受过核潜艇训练的潜艇指挥官一张定发海军上将为中国人们解放军海军司令员也暗示了中国在水下作战方面正在增长的势头。

实际上,正是“我们在西太平洋正在暴露的反潜问题”使得太平洋舰队司令员一海军上将沃尔特.多朗呼吁美国海军重新投身于反潜作战之中。水下作战是中国正在出现的海洋战略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而美国潜艇部队必须对这位潜在的竞争对手有更多的了解。本文回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部队已知的历史。

☆中国的200艘潜艇

作者指出,19世纪中期,耻辱的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就面临着来自西方国家的不断侵略。在1895年被“暴发户”日本完全打败之后,1900年联军对北京的占领更是雪上加霜。中国的海上力景一直非常弱,却令人惊讶般对用于水下战斗的技术进行过大胆的思考。在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中,中国的领导者试图在外国力量、特别是英国和法国的支持下建设一支现代海军,但是却未能成功。1915年,在一位美国海军的前任武官,指挥官欧文?基里斯的安排下,海军中将魏汉(WeiHan)来到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格罗顿学习潜艇建造和作战。报道记载称,魏汉宣布中国海军需要200艘潜艇的消息令电力艇公司的官员们欣喜若狂。最初签署购买12艘艇,训练所需艇员的计划也被列入其中。但是对于中国海军和电力艇公司来说,不幸的是由于这个政权逐渐陷入了所谓的军阀混战时期,这个计划不幸流产。

在经历了很多年军阀间的混战之后,20世纪20年代军阀逐渐合并,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处于民族主义者蒋介石的领导之下,对于潜艇的兴趣仍然丝毫未减。1934年,蒋试图从德国获得潜艇,并请了一名德国海军顾问。虽然计划并未实现,但是蒋还是成功将许多年轻的海军军官送往德国接受潜艇技术的训练。其中有些人在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崭露头角。在这个阶段开始之后,中国最终在二战之后从英国首次获得了两艘潜艇。但是随后**在1949年获得了内战的胜利,中国转而向俄罗斯寻求潜艇援助。

☆小兄弟

作者认为,实际上早在**取得胜利之前就已经开始和苏联潜艇部队进行密切合作。斯大林的红军在1945年中期,也就是日本投降前的最后几个星期进入了中国北部。1948年,一支由14艘潜艇组成的苏联潜艇部队已经在旅顺之外、辽东半岛顶端的黄海进行巡逻和执行任务。1948年秋天,为了阻碍**军队从中国中部进入满洲,蒋介石的国民党投入了大批水面部队。但是并没有阻止**军队进入满洲的原因很有可能是**事先通过苏联潜艇获得了国民党水面部队巡逻的情报。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成功将大批**组织的先遣队送往山东半岛附近的时候,蒋的军队不久就在中国中部被打败。

1949年7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仅仅4个月之后,中国**批准初步建立一支潜艇部队。**把精力集中往潜艇上不仅仅反映了他对于结束“中国海上防御的完全失败”,也反映了他受到了苏联这所“新学校”海洋战略很深的影响。这种学说用三个字的短语概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海军的二三个特点:“潜、空、快”――潜艇(陆基)、飞机和快速(攻击巡逻艇)。1951年,几百名军官被从地面部队中挑出,他们构成了新的潜艇部队的精髓。许多人被送往苏联太平洋舰队,在苏联潜艇上接受训练。然而,一年之后,在朝鲜战争僵持之时,解放军将造舰的资金移作生产飞机,这支部队遭受了第一次大的挫折。

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的帮助下,这支潜艇部队还是取得了逐步的进展。在10年内,共有275名中国学生到达苏联学习潜艇的建造和作战。1953年,中国海军接受了第一批潜艇(一艘明级和3艘Sl级),并在青岛建立了第一所潜艇学院。虽然一些权威人士还是认为,1954年之前在黄海的潜艇作业可能由中国和苏联的联合艇员参加,但是1954年6月,中国海军宣布其首批四艘潜艇组成的支队已经可以投入作战。总体上,中国最初主要努力集中在北海舰队建立潜艇部队,可能是为了对付以日本为基地的美军。**对于发展潜艇部队重要性的认识在他1956年参观**江南造船厂的时候得到了加强,中国正是在这所造船厂用苏联的配件建造了自己的第一艘潜艇。中国最终制造了21艘苏联的威士忌级潜艇(即w级)。

早在1956年中国生产第一艘柴油动力潜艇之前,**本人就提出了要核动力潜艇作为国家的优选考虑。在莫斯科以中国海军使用核动力技术还不太成熟为由拒绝了北京直率要求分享核动力推进技术之后,这种巨大的挑战才变得更加清晰。同时这预示了即将来临的中苏关系的恶化,**愤怒的说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1958年,政治局通过了一项同时发展核动力推进技术和潜射弹道导弹的雄心勃勃的计划。

☆困难重重的初期

作者指出,到1957年,就在**开始相对合理治理国家并开始发展之时,中国已经为潜艇部队建立了强大的基础。然而,这段时期之后潜艇部队却遭受了1958年的大跃进和随后文革间的巨大破坏。这段混乱的时期一直持续,对中国海军潜艇部队产生了有害的影响。

**的大跃进是一种摆脱苏联的发展模式,加速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尝试。因此,**拒绝了赫鲁晓夫的苏联海军重新在中国水域存在,双方建立联合舰队的提议。苏联也没能在辽东半岛建立潜艇定位和无线电发射台。中国失去了一个增大和加强海军潜艇部队作战能力的机会。而且,无数不合理的经济方法――从公社的食堂到后院的钢铁炉产生了财政的混乱,这很快导致了1960年到1961年的饥荒。在“三年自然灾害”中,政府从军费中转移了很多资金,用于拯救面临崩溃的经济,包括w级在内的海军舰船的建造速度被大幅度放慢。当中苏关系的裂缝扩大之后,1960年苏联突然撤走了所有的苏联顾问,造船也受到了巨大的阻碍。据称,战备也在苏联专家撤走之后而受到阻碍,潜艇部队也可能发生更多事故。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济的极度困难几乎使得中国最初的核潜艇计划夭折,但是意味深长的是,这项计划虽然遭受了挫折,却一直继续蹒跚向前。

这段时期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也非常紧张。北京除了在1964年10月试验了其第一枚原子弹之外,还在逐渐升级的战争中积极支持北越。就在中苏关系严重恶化前夕,中国海军获得了一艘苏联高尔夫级弹道导弹潜艇相关设计的成套配件,并于1964年在大连下水。华盛顿对此感到不安,甚至产生了一系列计划,在这艘艇进行处女航的时候对其进行攻击,但是最终这个计划被放弃。

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潜艇部队困难重重的初期带来了另外一个巨大的打击。由于对技术熟练的人员和外国援助的依赖,海军在这场针对知识分子和外国影响的运动面前显得比陆军要脆弱的多。从1966年开始,将近有3800名海军军官遭到调查,其中包括11名地位较高的海军上将。核动力计划也受到了因此导致的混乱的影响。1966年,海军盼望的核潜艇的总设计师黄旭华被一群红卫兵一审再审,红卫兵指责他是敌人的密探,后来在周恩来总理的干预下才使得他没有被派去喂猪。另外,1967年1月,包头的核燃料工厂中发生的派系之间的暴力活动中断了用于核潜艇反应堆的燃料棒的研究工作。假如中国的第一代核潜艇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那么它们的作战性能比同期美国或者俄罗斯的潜艇要落后得多就几乎不能令人感到惊讶。

然而,之所以在重要领域取得进展可能还是因为这段时期国防开支的增加。1968年,中国开始大规模深挖洞穴、加固了距离青岛不远的核潜艇舰队的掩体,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完成了这些设施的建造。在文革期间建造的16艘主要作战舰艇中,12艘是潜艇,包括了1968年出现的新型罗密欧级。同年中国铺下了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的龙骨。

总体上,文革对中国潜艇部队的发展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并全面席卷了军事教育机构,青岛潜艇学院在1969年关闭时拥有2000名学生,直到1973年才重新开放。在这段喧嚣时期,训练和保养也遭受了损害,中国海军潜艇部队急需鸣响警钟。就像中国社会的其它地方一样,潜艇部队也继承了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和训练的“失落的一代”。中国海军的出版物一直承认文革对于中国海洋力量所造成的灾难。

☆悬崖勒马

作者认为,意味深长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中国社会严格和全面的军事化之中,中国潜艇部队在文革的混乱岁月中却也有所获益。这种变化部分是因为对于来自苏联的威胁意识的增长。中国海军罗密欧级潜艇的生产增长了三倍。到1974年接近了年产6艘的生产速度。到1978年,中国已经拥有了60艘该级潜艇。这段时期,中国自制的反舰鱼雷――Yu-1和Yu-2也开始进入系列生产,之后10年又开始生产Yu-3型反潜自导鱼雷。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潜艇开始离开母港,到更远的地方冒险,中国潜艇第一次穿越了第一岛链(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台湾一直到琉球群岛组成)。最有意义的是,拖延很久的“汉”级攻击型核潜艇于1974年开始投入服役。虽然其推进系统很容易受到蒸气的影响,据说最初还有泄漏辐射的危险。另外这般艇还缺乏武器系统和基本的电子系统。

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接管权力,这标志着中国政府将令人欢迎的转而使用更加注重实效的政策管理国家的各个方面。即使如此,由于中国削减国防预算和在1979年越南成功在战争中将中国拖入了一场血腥的平局之后,中国重新强调发展地面部队,这使得潜艇部队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核动力计划并没有遭受财政上的大幅度削减,但是老旧柴油动力潜艇的退役增加了全面的效率,中国海军潜艇部队取得了额外的进展。首先是1982年,从高尔夫级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上在潜浮状态下成功发射巨浪一1型潜射弹道导弹。其次,1985年,一艘汉级潜艇完成了为期84天,距离20000海里的远航。利用中国重新向外国技术开放的机会,中国海军为其潜艇购买了法国的DUUX-5型声纳。同时开始了降低其已有潜艇舰队声响信号的较大计划。当苏联的威胁在戈尔巴乔夫之后消失之时,中国海军的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计划明显面临着结束的威胁,但是1988年成功从夏级潜艇上发射巨浪一l型导弹使得这项计划得以继续进行。目前,主要的地缘政治改变已经在进行,这将会对接近21世纪的中国海军海上力量提供新的源动力。

☆今天和明天

作者指出,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一些重大国内国际事件不仅消除了俄罗斯构成威胁的概念,而且还产生了和越来越强大的美国发生意识形态、甚至是军事冲突的忧虑。之外,当受贫苦之苦的俄罗斯正在急切希望以低价出售空间和海上技术的时候,中国从1978年开始创造的经济奇迹提供的丰富资源能够满足建设海洋防御的需要。

在曾经担任过潜艇指挥官的海军上将张连忠的任职期间,中国海军在1993年向俄罗斯定购了4艘柴油动力潜艇:包括2艘出口型的877型基洛级潜艇和两艘改进型的636型基洛级潜艇,到l998年已经完成了所有艇的交付。2002年,北京同意另外购买8艘基洛级潜艇,并将在2005―2007年之间进行交付。这些能力出众的潜艇具有2350n电的水面排水量和3126吨的水下排水量,能够发射俄制SS-N-X-27型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这种致命武器具有超过100海里的射程。莫斯科还将向北京出售Test-71和53-56KE型尾流自导鱼雷,中国可能已经获得了Skval超空泡鱼雷。

中国已经通过国产化完成了这些努力,除了仍然保留了30艘老旧的罗密欧级潜艇之外,还继续建造明级派生出来的潜艇一这样的艇目前一共有20艘,中国已经开始了对自行设计建造的宋级潜艇进行一系列生产,这型艇最初是在1991年开始建造。宋级可能至少已经有了5艘,可能有8艘或者更多在建,宋级融入了先进的外国技术,能够在水下发射反舰巡航导弹。中国还在建造093型核潜艇,并且第一艘很快就要进行海试。北京称这型潜艇的性能可以和洛杉矶级核潜艇媲美。同时进行的还有094型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分析家预期这型艇将尽早在2005年进行海试,094能够携带16枚射程8000公里的核导弹。

中国海军的领导人正在雄心勃勃发展其潜艇部队的人文领域,他们也通过提高其非委任军官的地位,努力加强和保持他们的能力。中国的海军上将们承认他们不得不在1999―2000年间通过对一些军官增加100%的工资来获得技术熟练的人员,而且中国海军正在大规模增加高学历军官的人数。中国海军潜艇部队的训练受到了美国的能力和作战的深深影响。中国海军特别强调了水雷、反舰和反潜作战,而反潜作战是中国海军水下部队新的作战任务。中国海军通过在一艘艇上同时任命两批不同的艇员,为未来的潜艇部队的扩充打入了潜在的根基。

☆结论

作者指出,一批中国海军的战略家总结了他们对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军事革命的分析:“我们可以断言第一次世界人战的决定性舰船是战列舰、二战中是航空母舰,而未来全球战争最强有力的武器将是潜艇……因为和其它平台相比,潜艇将对侦察技术造成更小的影响。”作者认为以目前的发展显示,这种观点反映了解放军高层的主导思想。

作者强调即使在经历了盲目的模仿、发生奇怪的意外和悲剧般的损失之后,中国海军潜艇部队包含了一些中国最具有影响的技术成就。实际上,去年夏天发生的潜艇事故并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是中国海军潜艇部队的开始创建初期的困难重重并不能掩饰这一现实:中国海军已经为未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水下舰队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而且,这个刚刚富起来的国家正在对其用于基础和实用研究、教育和操纵训练的基础设施进行彻底的现代化。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有利地位。

从“9?11”事件开始,美国和中国就进入了双方都未预料到的双边合作时期。即使是在华盛顿明显将精力集中于伊拉克和其它地区的紧急问题之中时,中国也继续在高速进行军事现代化。美国和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之间的战争几乎不可避免,特别是如果我们的政治家找不到解决台湾问题的创造性方案,战争一旦爆发,中国潜艇部队将毫无疑问出现在战争的最激烈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