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定公见吴师陈兵于野,为了安抚吴军,定公杀了在郑国避祸的楚相国囊瓦,把囊瓦之尸交给伍员,并述明昭王并没来到郑国。但伍员仍然不肯退兵,试图要趁此报郑国往日杀太子建之仇。
定公无奈,只得召集诸臣,商议如何退吴。此时郑国是游丕(游吉子)当政,此人虽为郑国上卿,但毫无其父智谋,只是一个酒囊饭袋而已。游丕见定公相召,却称病并不上朝。
这游丕在吴军大兵压境之时,六神无主、毫无应敌之能。整日倒是召集些巫师问卦,祭神拜天,祈求神灵护佑。他身为上卿却躲在自己府上转移财物,思图自家退路,郑人莫不耻之。
定公见游丕称病不出,自知朝无良臣,军无良将,自己无人可任。不由得悲从心来,对众臣道:“上卿见吴军势大,称病不出。不知各位爱卿,可有退敌之策?”
诸臣莫不面面相觑,见定公束手无计,众臣便在朝堂之上交头接耳,惶然无主。此时那庭上禁军护卫之中却有一人执戈而出,把手中铜戈置于地上,叩头三次,朗声言道:“臣见诸位大夫并无退兵之谋,臣有一策,请大王裁度。”
定公见是禁军卫队首领丰偃,此人一直在自己身边效力,是郑国有名的勇士。
“爱卿请起,只要能退吴军,寡人定当重重有赏!”
丰偃道:“吴军此来兴师问罪,其意有二:一为索楚王而来;二为报太子建之仇而来。大王已经告知吴将,昭王并不在郑。那么吴军就只有第二个理由对我用兵,那就是为楚故太子建报仇。但是,臣以为伍员身为吴国大将,是吴王阖闾的心腹之人。吴楚为仇。伍员岂会真心为楚太子报仇耶?”
郑定公一听,见丰偃说得甚是在理,禁不住起身对丰偃道:“爱卿分析得十分在理。既然伍员不为报仇,那又为何举兵而来?”
“大王难道不知,我郑国居于南北要津,是兵家必争之地。北通诸侯,南接吴、越。与吴国、楚国、晋国、齐国等大国接壤。吴军此来虽托名为楚太子建报仇,实为取我郑国河山也!”
众大臣一听丰偃此言,就更加惶惶不安,便七嘴八舌起来:
“此时伍员定要取我新郑才肯罢休。如之奈何?”
“看来不如向吴国称臣,新郑暂且可以保全。”
“我看不如向诸侯借兵,以退吴军。”
……
定公见群臣七嘴八舌并无有用之谋,禁不住生起气来:“众爱卿都是我郑国股肱之臣,常言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今日为何无一策可退吴耶?”
庭下安静了片刻。丰偃见众臣不言,只得又上前奏道:“既然吴军有灭我之心。臣以为只能和吴军来一次生死决战!就算鱼死网破。我们也不能束手就擒!”
定公叹道:“寡人怎么没有想过?但你想楚国是何等的强大?楚之国力、军力非吾国所能比,尚且不是吴军的对手,以至楚王有今日之祸!我郑国自庄公以后便雄风不再,一直在大国之间左右摇摆,残喘得以国脉延续,现在有何能力去和吴军决一雌雄耶?”
丰偃见定公和诸大臣皆有惧吴之心。便以郢都之事说之:“大王可曾听闻:吴军袭破郢都之后,烧杀抢掠,鸡鸣狗盗之事层出不穷。楚国后宫和各位大臣的家眷无不被吴军奸淫殆遍。既然现在我们无路可退,束手就擒不如来一次鱼死网破。臣愿意以死守城。和吴军背城一战,以决存亡!”
定公壮其言,便命丰偃为大将,率新郑城内的5千兵马严守城池。
那伍员见郑国君臣没有动静,定公也无半点犒师之赏。伍员大怒,令先锋越朋出兵围住郑国国都。
伍员只令越朋围住新郑之城,也不急于攻打,欲要耗尽新郑城内的水源粮草。让郑军自乱,然后可轻松取城。
丰偃见吴军围而不打,深知伍员极会用兵,也不敢大意。后来思得一策,欲从城墙之处掘以密道,暗通城外。
转眼吴军围住新郑已有月余,伍员见城内郑军并无骚乱之像,心里甚是烦躁不安,也不知新郑城内郑军的真实状况如何。
这日伍员走出中军大帐,见远处新郑城楼之上的郑军执戈负箭,在城楼之上严加防守,与往日无异。
伍员却见城上有一将,似乎是郑军主将模样,在城楼之上巡视守城的郑军。伍员心里暗想:此人定是郑军的守城主将丰偃。听抓获的俘虏说起,这丰偃是郑国的勇士,一直担任定公的禁军护卫。
“你去把越朋将军和专毅将军叫来。”伍员心里不安,对身旁的侍卫交代道。
现在这天气渐渐开始变暖起来,寒冬已去,那迷蒙的远山已泛起漫山遍野的绿来。山腰之上,偶尔会有薄雾游离弥漫。
伍员见两位大将步入了大帐,便起身把二位迎了进来。
见二位落座,伍员有些忧虑,皱眉道:“吾军把新郑围得个水泄不通,现在已经一月有余,城内却毫无慌乱之相。不知是郑国君臣故作姿态还是别有原由?”
越朋回道:“小将也琢磨了多日,也不知何故。按照一国都城能够承受的限度,一月过后城内定有慌乱之相。毕竟物资的损耗对于守军来说有着巨大的心里压力。”
专毅道:“郑国主将丰偃,此人听说对定公十分忠勇。现在被定公重用,取代上卿游丕当权。此人不除,新郑难取也!”
伍员沉吟道:“我军围城,郑军自然不会大意,不如这样:选个夜晚之时,找几个身手不错的混进城去,细细打探一番,看究竟是何缘由?”
三人商定,为了摸清城内军情,必须派细作入城打探郑国君臣的消息。
是夜渐起薄雾,越朋从手下选出两名武艺高强之人,身着夜行衣,趁着夜色的掩护,寻了城墙的一角,用长绳和铜爪,翻城而入。
不过两日,细作再次趁夜出城,向伍员回禀打探的消息:原来郑军主将丰偃令郑军在北门之处挖掘了一条密道通向北门之外。而新郑的北门是一道最为狭窄的城门,平日基本不用,除非在郑国有大典、大祭的日子才会打开。所以楚军围北门的兵力极少,对郑军挖掘地道自然也毫无察觉。
伍员得知缘由之后,令越朋细细查找,终于在北门之外,找到一条密道通向城内。这条密道只能容一人弯腰行进,看土质成色,应该才打通后不久。
越朋道:“郑军既然掘道在此,不如我军从此洞入城。可以让城中郑军措手不及。”
伍员摇手道:“此洞通往城内,出口必有郑军把守,万万不可从此入城!我们的策略是不费一兵一卒要拿下新郑,而不是和他短兵相接。只要封闭此道,仔细访查,不可再让郑军得隙,不久城内自会大乱矣!”
不几日,丰偃知吴军识破密道,本想依靠密道在夜晚之时可以出城补充后勤物质,现在此计不成,只好另想他策。
如此两军在新郑城下又相持了十余日,郑国守军便越来越艰难。城内粮草将尽,百姓已经开始恐慌起来。老百姓一开始慌乱,自然会影响到新郑的军心。
丰偃见状,只得禀报定公,城内粮草告急,守城日益艰难:
“城内粮草将近,臣请大王在城中昭告百姓,出令悬赏退吴之策!”
定公见别无他法,于是在城中下令:“如有能退吴军者,寡人愿意与他分国而治!”
自此,郑国君臣据守新郑,不愿向吴军缴械投降。定公向民间发出的退吴悬赏令,似乎是郑国君臣们最后的救命稻草。毕竟,民间自有高手在。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章《渔人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