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早晨,李若水等来到军帐前感谢宗翰。
李若水拜谢道:“某等昨日尝以国事冒犯台严,欲望台慈以生灵为念,盟好为心,早为通和,则天下幸甚。”
宗翰说道:“贵朝当今之时,譬如下棋一般,大半既败,则补其余。倘若顾惜,恐一齐带累全局皆输,也未可知。”
李若水辩道:“本朝若顾惜,又岂肯以三镇租赋奉贵朝也?”
宗翰摆摆手道:“不须巧辩。”说完,作揖还礼,让李若水等人就坐。
宗翰问道:“使副们从甚路过来?”
王履回答道:“某等从井陉路而来。”
宗翰又问道:“闻此路险阻,不能通车,果否?”
王履回答道:“然。”
宗翰说道:“去岁,闻解制置统兵守井陉路,不战而兵溃,何也?岂其险不足恃,而兵不堪用乎?”
王履回答道:“去年,解帅被旨到河北两路点集,沿边弓箭手、保甲兵继闻两国通和,随即解散,并非不战而溃。何况解帅亦不曾守井陉路,恐是传言有误。”
宗翰接着问道:“使副们来时,黄河冻未?”
李若水回答道:“大河须极寒方冻。”
宗翰又问道:“使副们何处人氏?在乡里时以何为生?”
李若水回答道:“某乃汴州人。”
王履回答道:“某乃汴都人。”
李若水说道:“某副等在乡井时,皆以读书为活。”
宗翰对王履说道:“副使既知书,何故作武官?”
王履回答道:“读书无成,乃因就武弁。”
宗翰对中原文化有所了解,他当即举诗一联:“近来渐觉家风好,儿读书声女织声。”
李若水问道:“敢问国相元帅,仙里台眷安在?”
宗翰皱了一下眉头,回答道:“祖乡在渖州,骨肉昨因契丹征辽东时皆被害。近来方得一小女子。”
王履说道:“以此可见,兵革岂是好事?”王履接着又说道:“陶渊明曾说过,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宗翰望着王履看了好久,若有所思。
宗翰始终不肯答应和议,这让李若水等人十分焦虑。他们回到住处后商议了好久,仍是苦无对策。当晚,萧庆又来相见道:“刚才国相说:此番使副煞忠梗聪明,只是所议不肯说尽话。”
李若水说道:“某等所奉圣旨,只是如此,不敢虚诳。还望太师尚书见到国相,再为禀知。”
萧庆答道:“当如所议。”说完便告辞。
第四天早晨,李若水等人再去拜见宗翰。李若水说道:“某等此次特来议和,欲方便两国,区区之意,已尝禀知,敢望国相元帅早与开从。”
宗翰说道:“待国书中回答。”
李若水问道:“和议事大,恐国书中不能尽道曲折,请国相元帅可否面谕?”
宗翰说道:“好像没有更多事可说。”
王履说道:“某等恭传本朝皇帝志诚之意,远来议和,须得国相元帅明确回话,这样归去才是使人不失职。”
宗翰闻言道:“若不割得三镇土地人民,决不可和。”
王履问道:“国相若坚执不派遣回使,我们则有何计?”
宗翰说道:“使副不若暂且归去。”
李若水叹气道:“纵使某等归去,将何面目敢见本朝皇帝?纵使相见,将何以为词?还望国相元帅曲全两国之美。”
宗翰摆摆手道:“不必如此啰嗦。”
李若水见宗翰态度很坚决,没有丝毫商量之余地,只好无奈退去。
第五天早晨,李若水等又来拜见宗翰,刚要开口说和议之事,宗翰摆摆手叫他们坐下。宗翰说道:“已作好国书了。”宗翰命左右将国书取来,传给李若水。李若水不得已,只好收下。
宗翰说道:“使副们少间便回,如到京师,烦为再三奏知贵朝皇帝,承遣使命远来颁示宸翰及礼物等,不胜感荷。因为行军,无物贡谢,伏望睿察。所谕三镇租赋,不须言及。若差人速来交割土地人民,即便回军通和。万一不从,我将提兵直到汴京理会也。”
李若水一听,急忙站起来想发表看法。宗翰脸色一沉道:“已言在前,不必再三。”
李若水见事势已不可逆转,即说道:“容若水等来日,谢辞了国相即行。”
宗翰说道:“不必讲此礼,使副即今便可行。”
李若水等人见宗翰已下逐客令,只好称诺,与宗翰叙别。他们怀着沮丧的心情回到住处,收拾东西准备上路。不久,来了两名翻译官说道:“国相传语使副,承远道而来,无以为谢。白马一匹并银鞍衔一副,花罗三百匹,香药一合,给正使;乌马一匹并银鞍衔一副,花罗三百匹,香药一合,给副使;观察另有酒一百瓶、钱二百贯,犒设一行官吏。”
李若水等坚辞不敢受。这时,萧庆前来送行道:“此是奉使合得之物,不可坏却常例。”李若水等不得已,只好收下。
萧庆陪同李若水等走了大约五里左右,下马置酒三杯饯别。李若水和王履忧心忡忡愁容满面,勉强喝了一盅。萧庆说道:“国相令某等再三致意使副,承远道而来,因为行军,无以为待,望见察。”
李若水说道:“某等此来,上荷国相元帅太师尚书台眷,如伴使归见国相,烦请提若水等名致谢。”
萧庆说道:“谨领台命。”
李若水等人是九月二十日离开榆次的,直到十一月十一日,他们才回到东京复命。他们去时只用十五天,而回程却用了一个半月。
当时,宋钦宗除了派李若水出使西路金军外,还派刘岑出使大金国,派宗泽出使东路金军,他们的任务都是向金人请求和议。刘岑跋山涉水去往东北,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宗泽却没能成行,和议使职务后来由王云接替。
宗泽是一位老臣,这年已六十六岁,曾长期在地方工作。他本已退休,后来出任巴州通判。御史中丞陈过庭等人对宗泽比较了解,他们联名向宋钦宗推荐他担任和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