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再嫁
作者:阿幂      更新:2019-07-28 14:27      字数:2083

第十六章再嫁

与刘丽华来说,石秀有几样好处,第一是家中人口清净,就一个老娘并一个弟弟,那弟弟也是老老实实做活的人,并不是放赖的浪荡子。二是,石秀生得样貌堂堂,好一副男子气概,胜过曹继南许多。三是,石秀虽是个武夫,却有计谋,看他对付曹继南的手段就知道了,这样的人才,只要有人助他一臂之力,不难出头。

最后,石秀是个知恩图报的人,要不是他记得从前她多给了他几两银子的恩情,出手相助,她性命许都不在了。他即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她助他出了头,他也不能忘了她的恩情。

因有了这几项好处在,刘丽华就想再嫁与石秀。

婚姻一事,虽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也有例外的。譬如刘丽华这般再嫁的,民间都说,初嫁从父,再嫁从己,更何况刘丽华家里只有继母并幼弟在,只消刘丽华一心要嫁,孙氏也拦她不住。即是再嫁,刘丽华倒也大方,亲自召了媒人来,使她往石秀家说合。

石秀当日帮助刘丽华,当真是凭着一股子义气,全没想着刘丽华能瞧上他,愿意把终身许他,所以听着媒婆的说话,一时惊喜交加,竟是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媒婆还以为石秀介意刘丽华是再嫁的,就劝他道:“石郎君,您仔细相信,刘娘子是甚样的相貌,甚样的家财,满城也数得着的人物。她瞧上了郎君,愿意倒赔妆奁来嫁你,实在是郎君的福气呀。不然,郎君还往哪里找这样年纪,这样容貌身家的娘子呢?”

石秀叫媒婆说得脸上更红,搓了手说:“我不是不愿意,是怕叫刘娘子跟着我受委屈。”

媒婆听说,拍了手笑,笑石秀糊涂,说难道刘丽华不知道石秀家无长物吗?她都不计较了,石秀个郎君还计较什么呢?这可不是磊落男子的气概。真要觉着刘娘子嫁他委屈了,好好挣个前程来也就是了。

石秀原倾慕刘丽华,所虑的不过是门第不般配,怕刘丽华嫁着他后悔,再叫媒婆这一顿劝说,慨然点头答应。

消息传回刘宅,刘丽华固然喜欢,孙氏脸上却不好看。

在孙氏看来刘丽华从小就有名声,都有娶妻当娶刘丽华的说头,便是再嫁也不愁没好人家,如何要屈就个军汉呢?叫世人看着,还当是她这个继母不慈,故意作弄呢。更有一桩,当日刘丽华历险,可是石秀救的她,虽好说是刘丽华感恩石秀救她所以以身相许,也难保没人以为是刘丽华和石秀勾搭在前。

所以孙氏十分反对,更叫人将媒婆撵了出去,可是刘丽华意志坚决,只要嫁石秀,旁的凭是什么富家儿郎,官宦子弟一概不中她的意。石秀看着孙氏不允,也是焦急,趁着休沐也往刘宅走了两回,亲自来求孙氏。

孙氏从来做不得刘丽华的主,更何况刘丽华如今手上也有钱又是再嫁,竟是拼着孙氏不答应,她宁可破门而出,孙氏有本事就往县衙去告她的架势,逼得孙氏点了头。

刘丽华再嫁与石秀之后,就将石母与石弟一起接进了成,同她和石秀一起住在她陪嫁的一处宅子里。因石母体弱多病,刘丽又不是个能服侍人的,索性买了个丫鬟专程服侍石母不说,又安排石弟到铺子里去学做生意,直叫石母对这个媳妇赞不绝口。

而石秀这头,他与刘丽华成亲时不过是个小小的伍长,手底下只管了五个军士,成亲后升做了什长,手底下有了十个军士听他的指派。石秀手里有钱,就从不在军饷上克扣军士,有时还倒贴了铜钱请他们吃酒,自然叫军士们服气,也叫旁的伍长什长瞧着石秀不入眼。只石秀不但不克扣自己手底下的军士,和百夫长千夫长们还走动得热络,他又是个急公好义,手上散漫的,自然说他好多人就多。遇着什么事也肯提点他一二,他原本就有心机有能为也肯做事,如今更是如虎添翼,在军中混得如鱼得水。

又因近年来年景不好,连年都有灾荒,就是城也是连着两三年没好收成了,吃不饱饭的农民先是卖田卖地,没了田地的农户只好与人去做佃户,就有些不甘心做佃户,一辈子受人盘剥的农民拿起了锄头棍子做些劫掠的勾当,渐渐地聚集了数十人。

从前这些人遇着过路的客商,抢些银两货物好吃饭,因他们下手还有些分寸,倒是没闹出什么大事,官府也就懒得与他们计较,为着几十个流民兴师动众的,犯不着。

哪晓得这回出了事,说是一个过路的个珠宝商,随身包袱一打开,都是些金珠首饰。流民们几时见过这些,一个个红了眼,竟是一点也不肯给珠宝商留,要都卷了走。

珠宝商哪里肯答应,上去与他们撕扯拼命,叫其中一个流民错手杀了,珠宝商随身带的仆从,看着出了人命,吓得转头就逃。也是这些流民为恶还不深,竟是没上前追杀,叫这个仆从顺利逃进城,案子报到了县衙。这一回,县尊也不好再装不知道,只得来请定远军出手。

虽是流民聚众抢劫,可到底是乌合之众,这桩功劳几乎是白捡的,也是石秀平日肯撒钱,石秀的上峰就肯带他。也是石秀有运气,这批流民的头领仓皇逃窜的时候撞到了石秀刀下,竟叫石秀得了这个头功,又有刘丽华的银钱开路,竟叫他升做了总旗,手下管着五十号人。到了这时,连着孙氏也不得不翻转脸皮来,推着儿子叫阿姐姐夫,与石秀刘丽华走动密切起来。

只是石秀官运好,这天时却不好,翻过年来竟又是一个旱年,这一回旱的不是一州一府,竟可以说句赤地千里,连着京都也是数月未雨。各地禀报灾情,请求朝廷拨下银子粮食赈灾的奏折雪片一样地飞往京城,堆在了天兴帝案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