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爷爷故事集》第三卷47、主席驾临七里营 称赞“人民公社
作者:碧峰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551

(8月6日,主席驾临河南下午,在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新乡县七里营。见公社门口挂着两块大木牌,一面写着“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委员会”,另一块写着“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主席眼睛一亮,脱口说道:“人民公社名字好!”

进得屋来,先听公社情况的汇报。然后,视察公共食堂、托儿所、幸福院(敬老院)、米面加工厂、滚珠轴承厂和丰产田。

在幸福院,主席关心地问老人们:“老人家,这里生活得怎么样啊?”

“好哩,好哩,托的福,好哩!”老人们咧着缺牙的嘴,笑着。

“人民公社好么?”主席亲切地问。

“好哩!人民公社就是好哩!”老人们乐呵呵地回答。

“好,好,人民公社好!”主席高兴地应和着老人们。

主席一行来到公社的棉田。棉花枝壮叶肥,绿绿的好大的一片,十几个女社员背者喷雾器在喷农药。主席高兴地对吴芝圃说:“吴某某,有希望啊!有了这么一个社,就不愁有更多这样的社。你们河南大有希望啊!”吴芝圃说:“我们河南现在已经建成了14oo多个人民公社,修武县人民公社、嵖岈山人民公社搞得都很不错。”

第二天,主席起床后看报纸,蓦然失声叫道:“哎呀!槽糕!给捅出去啦!政治局还没有讨论呢。”卫士长李银桥吓了一跳,急忙进来问:“主席,什么事?!”“你看看!”主席随手把报纸递给李银桥。原来报纸上有一条醒目的大标题:《说:人民公社好!》。

主席苦笑道:“这是我随口说的一句话,怎么好这样登报呢。这些记者们,真拿他们没办法。”

主席视察完新乡、长葛、商丘三县后,本想去嵖岈山人民公社看看,不料下了大雨,山区道路泥泞,不好行车,没有去成。

1958年8月7日,主席在郑州火车站的专列上,听取河南省委负责人吴芝圃、史向生等人汇报。史向生说,他们参观浙江诸暨县农场以后,给各省试办的公社起了一个“公社”的名字,后来根据吴芝圃的意见,定名为“人民公社”。主席说:“看来人民公社是个好名字,包括工农兵学商,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在‘人民公社’前面加上个地名,或者加上群众喜欢的名字。”

8月9日,主席来到山东。在省委书记谭启龙、裴梦飞陪同下,来到历城县北园乡。当谭启龙在汇报中提到这里正准备办大农场时,主席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结合在一起,便于领导。”

“还是办人民公社好”这句话,又被记者捅了出去。成为出的伟大号召。

主席从山东返京的途中,在天津视察了新立村的水稻试验田。,新立村的水稻试验田的秧苗密得连手都插不进去,稻田的上面挂着电灯照,下面则用鼓风机吹。汇报的干部说,亩产估计为1o万斤。

主席摇摇头,说:“不可能!你这不是放卫星,是放大炮。”

汇报的干部急了,他怎么敢欺骗呢?于是,他急切而诚恳地给主席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密植了若干株,有若干穗,每个稻穗有若干粒稻谷,1oo粒稻谷重若干斤,那么,这么多粒的稻谷重量就有1o万多斤。

主席没再说什么,只是苦笑地摇摇头。

汇报的干部为了证实自己没有欺骗,急中生智想出个办法,让人找来一个小孩,要小孩站在稻穗上,用以证明稻穗的密集。主席拦住了孩子,诙谐里掺杂一丝苦涩地说:“娃娃,不要上去,站得越高摔得越重哟!”像是告诫孩子,又像是告诫那一群干部。

主席看着有些尴尬的干部,又鼓励说:“收不到1o万斤也不要紧嘛!3万斤、两万斤也了不起嘛!你们力争上游的精神可佳哟。”

回到专列,主席对随行人员说:“我们党历来是依靠群众运动的,这是一条成功的经验,也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现在看来群众确实是动起来了,我们对群众高涨的革命和建设热情一定要加以爱护,我们的头脑要冷静,但是决不能对群众的热情泼冷水。”

主席回到中南海,已经是晚上11点了。一路风尘仆仆,他却毫无倦意,兴奋地李银桥说:“看来,我们这个国家还是有希望的。”

主席视察三省农村的情况,新华社很快作了报道,“人民公社”的名字随着的伟大号召,立即传遍全国。

1958年8月16日,主席来到北戴河,准备主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天上午,他还在北京中南海游泳池会见柬埔寨王国相西哈努克,中午十二时二十分结束,十二时五十分便登上专机飞往北戴河。主席外出是很少乘飞机的,1958年却是例外,连到北戴河这样的短距离出行都乘飞机。这一年,全国工农业的生产节奏很快,主席的行动节奏也很快。下午二时到北戴河,三时召集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大协作区主任会议,主管计划和工业工作的李富春、薄一波以及王鹤寿、赵尔6也参加了会议。这实际上是政治局扩大会议的预备会。这时,主席感到一千一百万吨钢产量的计划有完不成的危险,但他仍想再努一把力一定使它完成。因此,他提出要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书记挂帅,全党全民办钢铁工业的方针。6月19日,即主席决定钢产量翻一番的那一天,和8月16日这一天,就被有些人称为当时我国钢铁工业展上的“两个伟大的日子”。

45、钢铁翻番一吨不能少严格纪律效法秦始皇1958年8月17日至3o日,主席在北戴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除了政治局委员外,还有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会议讨论的问题,除个别外,全部是经济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

主席对钢铁情有独钟,认为搞钢铁是工业的重中之重。早在1956年2月听重工业部汇报时,他就主张钢产量每5年翻一番,今后采用“一番加一番的办法”。1957年11月,他在莫斯科宣布:在钢产量上“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过英国”。在他的急于求成思想的要求下,钢铁指标一再飙升,1958年6月19日决定:1958年的钢产量为1o7o万吨,比1957年翻一番。(内部掌握为11oo万吨,2年赶上英国)。7月31日至8月3日,赫鲁晓夫来中国访问,主席对他说:我们今年生产钢1o7o万吨,明年是25oo到3ooo万吨。赫鲁晓夫回答说:“中国同志提出来的计划大概我们相信可以完成。”明显的表示出怀疑和冷淡。主席暗下决心:一定把1o7o搞到手,给赫鲁晓夫们看看。

主席做出钢产量翻一番搞1o7o万吨的决定,并不单单是他急于求成,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人给他提供了“充分根据”。一个人是华东协作区主任、华东局第一书记兼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另一个人是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柯庆施在6月中旬拍胸脯向主席保证:华东五省市在1959年产钢8oo万吨。主席大喜,思忖:“华东煤铁资源很少,尚能产钢8oo万吨,其它煤铁资源丰富的省区,不就能搞得更多吗?”王鹤寿多次向主席提供钢铁生产顺利展的材料,主席高兴,多次表扬王鹤寿,说王的报告“是一抒情诗”。

主席视察华北三省回北京后,立即询问钢铁生产情况,得到的报告令他大吃一惊。原来1月到7月,累计生产钢仅38o万吨稍多一点,同1o7o万吨的年计划相比,还差约7oo万吨。7月一个月仅生产7o万吨。主席大怒,责问部下:“这是什么原因?”部下汇报说:从冶金部到各协作区和各工厂,都在忙于编计划、定指标,忽视了抓生产。

1958年只剩下5个月,能生产出7oo万吨吗?主席感到有完不成计划的危险。于是,8月16日,他决定: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书记挂帅,全民全党搞钢铁。同时,给陈云打电话,作了8点指示:1、国家经委主要抓生产;2、原材料调配要服从国家计划,分配钢材既要照顾重点,又要照顾农民的需要;3、抓紧冶炼设备的生产和安装;4、机械厂收到钢材后,第一是用来制造炼钢炼铁轧钢设备;5、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每星期抓一次钢铁生产;6、冶金部直属厂今年增加5o万吨钢的新任务;7、要有铁的纪律,没有完成生产和调拨计划的,分别情况给予警告、记过(小过、中过、大过)、撤职留任、留党察看、撤职、开除党籍的处分;8、立即把各省市自治区主管工业的书记找来北戴河,开一次工业书记会议,研究钢铁问题。

北戴河会议期间,主席多次讲话,讲大炼钢铁问题:“年内生产11oo万吨钢,明年搞27oo到3ooo万吨钢,苦战三年,达到5ooo万吨钢,是关系全国人民的大事,是一场大战。”“这是政治任务,少一吨也不行!”

“农业问题已经解决,第一书记从现在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工业上来,抓工业主要是抓钢铁。”“钢铁尚未完成,同志仍需努力。”

“调东西调不出来,要强迫命令。现在铁也调不出,钢也调不出,全国有几十个政府,这还得了。省委书记回去以后,要立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条子要灵。‘冤各有头,债各有主’,完不成生产和调拨计划的,要按纪律办事。要有铁的纪律,不要‘豆腐纪律’,光靠说服不行,要把马克思和秦始皇结合起来。”

8月25日,在北戴河召开工业书记会议,主要研究如何完成115o万吨钢的任务(原来内定11oo万吨,主席在八条指示中又加了5o万吨)。鉴于光靠“洋炉子”完不成任务,要依靠党委,动群众搞‘土炉子’。主持会议的副总理薄一波在总结言中,提出了“紧急行动起来,为完成以115o万吨钢为纲的工业生产跃进计划而斗争”的口号。他说:“主席指示,对土炉子要有信心,不能泄气。即使在1oo个土炉子中,只有1个出铁,那就很好,就算是插上了红旗,其余99个都应当向他学习。”

3o日下午,薄一波领着主要钢铁产区的工业书记,鞍钢、武钢、太钢等几个大厂的党委书记,去主席那里。大家一个一个慷慨激昂、拍着胸脯向主席当面担保,一定能完成任务。

主席问冶金部副部长刘彬:“你看怎么样?”

刘彬回答:“可以,我们都做了计算了。”

主席问冶金部办公厅主任袁宝华:“你是经常接触基层的,你说究竟有没有把握?”

袁宝华回答:“冶金工业的生产,从矿山、冶炼、轧制到机修等等有1o个环节,我们树了1o面红旗(先进单位)。只要1o面红旗能站得住,他们的经验能够推广,我看有希望。”

主席问冶金部长王鹤寿:“你看呢?”

王鹤寿对搞钢铁非常积极,他想借主席的威望把钢铁搞上去,自己风光。他说:“主席只要下了决心,我们可以动员全国的力量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认为,实现这个目标是可以的。”

尽管大家慷慨激昂,保证完成任务,主席还是不放心,因为只剩下4个月,时间太紧迫了。他念了一句古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薄一波对完成任务信心不足。虽然他在大会上传达了主席“土炉子”的意见,但是他知道,“土炉子”炼出的钢是很难保证质量的。

7月底赫鲁晓夫访华时,建国初期在华苏联专家总顾问阿尔希波夫也来了。陈云曾就钢产量的计划征求阿氏意见,阿氏笑着说:“很大的计划,伟大的计划,能完成百分之八十、九十也是好的。”阿氏在走向宴会厅时,对薄一波说:“你们的计划太高了,恐怕实现不了。”薄一波说:“我们有群众路线,把土法炼铁炼钢加上去,计划一定能实现。”阿氏苦笑了一下,说:“土法炼钢再多也没有用。”薄一波内心里赞同阿氏的意见。但是,考虑到此事已经捅到国外去了,主席又强调一吨也不能少,大家都说能完成,他没敢把自己的怀疑说出来。他也知道,即使是说出来也没有用。他怕主席问到他,就主动建议道:“主席,我建议把1o7o万吨登报,登报以后,大家都看到了,义无反顾,就会努力奋斗。”

主席说:“这是个好主意。根据你们刚才讲的是115o万吨,登报1o7o万吨,那我们兜里还装有几十万吨呢。”

薄一波马上打电话通知起草公报的胡乔木:“主席讲了,把1o7o写到公报上。

9月1日,表会议公报,题为《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1o7o万吨钢而奋斗》。会议还通过了《中央关于1959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问题的决定》,定出了许多脱离实际的、根本无法实现的高指标。如,1959年,钢产量27oo万吨,争取3ooo万吨;粮食,8ooo亿到1oooo亿斤。1962年,钢8ooo万吨到1oooo吨,比1957年增长13、9倍到17、7倍;粮食13ooo亿到15ooo亿斤,比1957年增长2.

为了实现这些高指标,特别是为了保证1o7o万吨钢,会议要求: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工作,特别是工业建设工作,一定要书记动手,全党动员,全民动,掀起一个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要轰轰烈烈,不要冷冷清清,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破除各种妨碍“跃进”的规章制度。必须采用“拔白旗”、“插红旗”的工作方法。要对“右倾保守思想”进行严厉批判,要使“观潮派”、“秋后算账派”在思想上彻底破产;要把“白旗”、“灰旗”统统拔掉,要把“跃进红旗”普遍插起来。

会议规定:对大炼钢铁不力者,要给予严厉处分:警告、记过、撤职留用、留党察看、撤职、开除党籍。

“马克思加秦始皇”,就把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推向了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