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谁家书院如东海
作者:大西洋马哈鱼      更新:2019-09-17 06:59      字数:8592

忙碌中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好像就在眨眼之间,又是两个多月过去了。

两个多月里,海无涯走陇都、飞花都、赴香港,间或又在燕都和河都之间穿梭了几个回合,后来还在新加坡待了大半个月。而郭钰则是数次下江都,与詹洪峰一起完成了头绪纷繁、状况复杂的各项筹备工作,确保了在冬至那一天东海书院的挂牌面世。也就在这一天,海无涯也如约从狮城赶到江都,在挂牌仪式开始前露面了。

东海书院是一家独立的学术研究和对策咨询机构,其名称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了主项和七个相关相近项的商标注册,地址选在了东海大学正门外东边二百米处的一栋独栋多层写字楼,从一层到顶层的九层,共两万多平方米。与东海书院同时投入运营的有东海书院网站、博客、微博公共账号、微信公共平台和东海书院论坛、社区,还有一本名列国际核心期刊名录的学术月刊,叫《东海波涛》。

东海书院的构建充分了体现柔性人才引进的管理和薪酬机制。所有加盟书院的研究学者通过签订契约形成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常驻学者,签订三年以上的合作契约,享受足以支撑中产生活水平的薪金和书院提供的办公场所,同时再签订一个以上的课题研究契约,享有充足的包干课题经费,在常驻期间不得与其他学术机构发生任何形式的合作关系。第二种是挂单学者,签订一个以上的课题契约,在课题研究期间可以享受书院提供的课题经费和办公场所,经书院审查确定不涉及一题两报的情况下,可以与其他学术机构发生合作关系。第三种是合作学者,与书院签订课题研究契约,期限内提交研究成果,享受一定的经费支持,其他不受任何约束。第一种模式书院提供的课题经费最高,往下递次减少。除此之外,经过考试和甄别,书院每年还聘用二百名左右的在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作为研究助理,这些学生可以免费利用书院的学术研究资源,并享受一定的经费补助。书院挂牌之日,已经拥有了二十名常驻学者,三十名挂单学者,四十六名合作学者,一百二十名在读学生担任的研究助理。无论是学者还是学生,都经过了詹洪峰亲自面谈或面试而确定,有的资质过人,有的选题冷僻,有的擅长资料分析,有的精于信息整理,个个都有独到之处。

詹洪峰义无反顾地辞去了东海大学的职位,从如同鸡肋的体制内跳了出来,以一名独立学者的身份担任了东海书院院长。另有十六名精干人员组成的管理团队,协助他处理各种各样的行政协调事务。按照海无涯的建议,这个书院的任务有三个,一是研究问题,二是传播理念,三是培育人才。《东海波涛》杂志也由詹洪峰亲自担任主编,另有二十六名专兼职人员负责采编审稿工作。

海无涯第一次说到要为詹洪峰搭建一个平台时,詹洪峰心里对这个相识不久却相知甚深的朋友是信任的,心里也曾下意识地猜想过这个平台会是个什么样?能有多高多大?他想,对方也许会为他提供一些出席国际国内高层研讨会的机会,帮助他在一些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文章,或者推荐他为一些大企业集团做顾问。他觉得这些其中的任意一项就称得上是好高好大的平台了,所以当海无涯提出创建东海书院的设想时,他简直被这个天上掉下的巨无霸馅饼给砸晕了,足足有几分钟没有说出话来。他惊诧于海无涯雄厚的资金实力,更惊叹于东海书院的精妙构架和海无涯惜才护才的博大胸襟。东海书院这个平台足够高、足够大,高到能够俯瞰天下,大到可以驰骋四方。更让他感动不已的是,关于东海书院的具体运行,海无涯没有给他限定任何条件,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凡是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有价值的课题;凡是你认为值得做的事情,就是应该做的项目”。

海无涯还专门给詹洪峰带来了两篇文章。

第一篇是关于中国智库的,题目叫《有多少家智库是有库无智》,内容如下:

关于中国智库的有库无智,有人总结了三大类别,豢养型学者、愤青型专家、商人式机构。这样的表述显得有些刻薄,不妨用较为柔软的话语重述,只做政策传声筒的智库、缺乏基本的研究具体问题能力的智库、只为营利的咨询公司智库。

由于社会对智库的认识并不充足,给智库的存在提供了较低的门槛,导致当前智库界开启了跃进模式。但要明白的是,靠把调查公司、咨询公司、学院研究所合并在一起的方式,说明不了中国智库的软实力。

公共性、非营利性、相对独立性和创新性。这是中国非官方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创会主席韩方明对社会智库的定义。照此标准,一些咨询机构、评估机构或由它们翻牌而来的机构其实不能算做“智库”,因为它们不符合公共性和非营利性。如此,对比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排行榜上榜的智库,恐怕个别打着智库名号的营利性咨询公司就不尽符合智库标准了。

一家有影响力的智库,必然有底线标准——用郑永年教授的观点看,则是“智库可以告诉执政者实际情况如何,有几条路径可以实现这个目标。至于选择哪条路径,则由政治人物来决定,我们也无法干涉。”

影响决策最主要的一个路径,就是智库思想产品的前瞻性。

智库的发展,不仅要从“智”即思想产品上下功夫,而且也要在“库”即思想平台上用力量,不能“有库无智”,也不能“有智无库”。

除了智库的定位,东海书院的另一个功能是倡导和引导社会的读书活动。因此,第二篇文章的题目是《渴望所有中国人都能看到这篇文章》,内容为:

自从中国的gdp一路飙升以来,中国人的虚骄之气也跟着飙升起来,前些年甚嚣尘上的“中国可以说不”就是典型的明证。然而,这只是我们成了暴发户以后的自我感觉良好,属于“当局者迷”。倘若我们听一下那些“旁观者清”的说法,恐怕就不那么好受了。

rb管理大师大前研一有一本著作叫《低智商社会》,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十五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rb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这段话可能会触痛不少中国人的敏感神经,有些甚至要气急败坏地咒骂小rb了:你怎么能这样损我们啊?不就是个读书吗?单凭这一点,你怎么就能判断“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呢?小rb就是见不得中国和平崛起,中国一发展壮大起来,他们就要用恶毒的心理妄加揣测了。

我能理解部分国人虚无发烧的民族感情,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个rb人说得有没有道理?我们万万不可小看读书,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读书标志着一个国家精神发育所能达到的高度,决定着一个国家文明和文化发展的走向,是文明和愚昧的分水岭,要想成为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舍此读书还真的找不到其它捷径。

这个世界上最爱读书的人是犹太人,国家当然是以色列了。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六十四本。读书的好习惯从娃娃就开始抓起。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中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一个最典型的事例是,在犹太人的重要节日“安息日”里,所有的犹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业和娱乐活动,商店、饭店、娱乐等场所都得关门停业,公共汽车要停运,就连航空公司的班机都要停飞,人们只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祷。但唯有一件事是特许的,那就是全国所有的书店都可以开门营业。而这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这里静悄悄地读书。正是靠着读书,建国历史虽短的以色列,却已经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行列。以色列自然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建国才几十年,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八个。

还有一个国家也是极其热爱读书的,只是一般人不太熟悉,这就是匈牙利,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五百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四十六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读书的人数达五百万以上,占人口的四分之一还多。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在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十四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有小物件,也有尖端产品。

以色列和匈牙利不过是两个区区小国,只因为爱读书就源源不断地获得了智慧和力量,最后将毫不起眼的小国变成了让世界各国不得不服气的“大国”。

而反观当今中国,读书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不到一本,与韩国的人均七本,rb的四十本,俄罗斯的五十五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而在这少得可怜的不到一本里面,我不知道是否包括青少年学生们最钟爱的教辅书籍,是否包括那些大行其道的励志书籍、商(官)场秘籍?

当然,不读书的中国人也是忙得不亦乐乎。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中老年人每天在麻将桌上修建中国“新的长城”,青年人和少年儿童除了看看电视,就是昏天黑地地上网,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不少人看电视也转移到网上了。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可以浓缩为搓麻将、上网和看电视这三大项了。即便是在最需要读书的各级学校,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不少人已经弃读书如敝屣,大多数师生不是玩游戏,就是在聊天,或者是在购物。再看看将带领中国人民奔向美好明天实现“中国梦”的各级党政领导,一天到晚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应酬、饭局。可怜的读书现在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也许很多学者也不看书了。

本来,以往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中国人,总还是读点书的,可是现在的我们为什么却不爱读书了呢?除了现实社会中劣币驱逐灵币,让读书获得的智慧和力量无英雄用武之地外,恐怕最主要的原因得到盛行几十年不衰的“应试教育”身上去找了。应试教育的盛行,不但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更让孩子们从小没有养成阅读这一受益终生的良好习惯。

我始终固执地相信,祖国的花朵们都是聪明的,都有读书的强烈兴趣和愿望,但在应试教育肆虐横行于神州大地的时候,在各级教育官僚和各级学校只对分数和升学率情有独钟的时候,在我们可亲可敬的老师们都在为分数升学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时候,学校里哪儿还有读书的时间!就算语文课本里难得有一两篇好文章,但被我们可爱的语文老师一施以大手笔的肢解手术,什么中心思想,什么段落大意,什么写作特色,什么对外国或本国腐朽黑暗现实的批判,呜呼!清纯善良的花朵们始则被吓得花容失色,继而则陷入麻木不仁之中,最后绝大多数花朵对读书失去了兴趣,加上政治课上时代传声筒们的照本宣科,历史课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糊其辞,花朵们除了坚强不屈地死记硬背些课本知识以便能为应试成绩添砖加瓦外,还读那些鸟书干啥!就这样,中国人失去了读书的兴趣和动力,以至于我们越是叫嚷要创新,创新越是离我们远去,建国六十多年了,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一个也没有获得;汶川地震需要大飞机了,我们却没有能力造出;想起造航空母舰了,只能从乌克兰的旧货市场上买一个二手货;好多高新技术的核心部分,我们还是得靠靠花钱购买……

古罗马的大名士西塞罗曾经说过“没有书籍的屋子如同没有灵魂的肉体。”不幸的是,这样的屋子却鳞次栉比于时下的神州大地上,没有了灵魂只剩下一具躯壳的行尸走肉比比皆是。这就是rb管理大师大前研一说“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的真正原因所在。

是啊,离开了读书所形成的智慧和力量,不要说成为发达国家了,就是想独立自主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难。

这两篇文章进一步激发了詹洪峰的责任感,让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即将问世的东海书院应该扮演好怎样的社会角色,应该承担起怎样的社会责任。

东海书院的挂牌仪式与詹洪峰策划组织的第一个活动“科技进步、物质丰裕与人文幸福”主题论坛合并进行。论坛通过开放征集论文的方式,詹洪峰拟出了三个问题,诚邀天下有识之士自由投稿,并开展网上投票选出最高人气关注的答案,邀请学术专家评出最具思辨价值的答案,组织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判定最富想象创意的答案。针对这三种评选结果,分别设立别出心裁的奖项。最高人气关注奖三名,可获得“中国十大人文奇观十日游”,包括长城、故宫、泰山、龙门石窟、敦煌石窟、岳麓书院等。最具思辨价值奖三名,可获得“北美十大名校学术二十日游”,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麻省理工、斯坦福等百年名校。最富想象创意奖三名,可获得“世界十大自然奇观三十日游”,包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群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由一系列小火山岛组成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主瀑布被称为“魔鬼之喉”的伊瓜苏瀑布,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科罗拉多大峡谷和东非大裂谷等。经过一个多月的评选,各种奖项如期产生。又一周后恰逢冬至,书院成立仪式和论坛颁奖仪式携手登台、精彩亮相,一时之间引起江都社会各界的极大瞩目。有人撰文称之为“四方宾客齐聚东海书院,天下英才尽入洪峰囊中”。

在简约明快的颁奖仪式之后,詹洪峰发表了一篇语惊四座的致辞。在热烈的掌声中,他身着一套藏蓝色西装,打着暗红底色带黑格格的领带,步履稳健地走上彩色泡沫砖搭就的主席台,自信满满地环顾座无虚席的会场,手中片纸不拿、语调抑扬顿挫,说道:顾名思义,东海书院是一个读书的地方,而且是一个读好书、读懂书、读活书、读天书的地方。人类五千年,书籍如山海,读书是探寻道理的阶梯,读好书才是走近真理的云梯。学说千万计,知识如迷宫,读书要靠个人的勤奋,读懂书更离不开良师的导引。洞中方数日,世上已千年,读书可以提升自己、完善自我,读活书才能造福社会、惠及他人。天道本常在,我辈当惕惕,读书是承继先哲的训诫,读天书方为聆听造物者的心声。所以,东海书院的宗旨必须是也只能是读好书、读懂书、读活书、读天书这十二个字。

詹洪峰致辞之后,又有四位来自燕都、江都和香港、台北的知名学者发言。这四名学者个个名噪一时、眼高于顶,却不约而同地对詹洪峰的致辞不吝赞誉、大加赞赏。已经退到台下的詹洪峰虽然数次起立以示谦逊,眉眼之间却掩饰不住春风得意的自得。郭钰看在眼里,忍不住冲着身旁的海无涯小声嘀咕道:谁敢相信这个詹洪峰就是那个听说要出趟门都有些手足无措的詹洪峰呢?

这天让各位来宾记忆深刻的,除了东海书院的恢弘大气、精密组织和各位学者的鸿篇巨制、高谈阔论,还有午餐中的一道主食,按照传统习俗安排的冬至里的美味饺子。为了这顿饺子,东海书院专门聘请了燕都一家叫“老家味道”的饺子馆,南下千里征战江都。这家饺子馆是海无涯推荐的,店主是一对青年夫妇,也是海无涯的毫都老乡。为了这次南征,他们不惜在燕都的饺子馆挂出了暂停营业的牌子,夫妻二人精心采购有关物料,由郭钰安排专人专车相送,提前十天就抵达了江都。此次他们没有搞“百饺园”那类的庞杂阵势,而是走的专业路线、精品战略,只提供一荤一素两种饺子,分别是猪肉大葱大白菜馅儿和鸡蛋洋葱虾皮圆白菜馅儿。皮儿用的是产自山南的精制饺子粉,不仅入口劲道和绵润兼而有之,而且视觉上晶莹洁白、犹如玉雕。

这家饺子馆是半年前海无涯在燕都无意中发现的。那天廖昕晖应邀到燕都来与海无涯碰面,上午11点多下了飞机,上了海无涯的车上她就嘟囔着想吃饺子,而且想吃山南口味的饺子。据她多年东奔西走的切身体验,燕都的饺子有些水和松,皮儿与馅儿之间空隙太大,包着一洼油水有点儿起腻。岭东岭西等地的饺子又失之于干和紧,皮儿和馅儿趋于一体,香味有点儿不太够。而东三省的饺子也有美中不足之处,至少那一股子酸菜味就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唯有山南的饺子松紧适度,皮儿和馅儿不弃不离,散发着一种回味无穷的口感。面对表姐的独特要求,海无涯一时有些抓瞎,不知道去哪里找一家山南口味的饺子馆,又不忍心看着表姐失望。只好从西北四环连接处就拐下环线,先向南再向西穿越城中的大街小巷向苏州桥附近运动,同时一路搜索着沿街的各种特色小饭店。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从知春路穿马道街向北三环方向走时,路边竟然出现了一家门脸不大的饺子馆,在“老家味道”的三个大字下面有几个不为人注目的小字,正是廖昕晖所期盼的“正宗山南口味”。

第一次到“老家味道”吃饭,海无涯就结识了同为毫都老乡的店主夫妇。这对夫妇比他年轻几岁,来自毫都南边的大山深处。男的高大英俊,女的娇小柔美,如果生在富贵之家,绝对是一对宝马香车的璧人。就算能在小康之家,也照样会演绎出一段风花雪月的故事。可惜山里太穷了,两人勉强上到初中毕业就辍学了,让初中时期朦胧的早恋开花结果,不到二十岁就结了婚,很快又有了孩子。二十三岁那年,夫妻俩又在生存本能的驱使下和市场大潮的鼓励下,把两个孩子留给老人照看,怀揣着一腔美好的愿景北上燕都打工。一开始是男的在建筑工地盖房子,女的给人家当保姆,同在一城却劳燕分飞,行夫妻之事只能找个隐藏在地下室里的廉价旅馆。后来女的屡遭男雇主的调戏和女雇主的虐待,每次夫妻相会都是以泪洗面,连做爱的心情都没有。小伙子被逼到绝路,狠下心啃了回老,逼着父母把亲戚借了个遍,凑齐了几万块钱。以这些钱为启动资金,他们先是租了个十平米的简易房兼做创业之所和栖身之所,从起早贪黑支起个铁皮炉子卖烤红薯起步,开启了有志青年的奋斗之旅。一年下来再升级到推个三轮车卖鸡蛋饼、绿豆汤和凉皮、酸奶等,期间的辛苦辛酸难以一一道尽。直到两年前租下了这间不到二十平米的门面,卖家乡口味的饺子,才算免去了寒冬酷暑的风吹日晒之苦和躲避城管的担惊受怕之困。

那天海无涯和廖昕晖到的时候,已经是下午2点多了,店里正在准备熄火收摊,然后转为准备晚餐。山里人淳朴热情,看到客人上门,两口子二话没说,重新摆开战场,按照廖欣晖的口味盘了圆白菜洋葱加鸡蛋虾皮的素馅,然后是男的单手擀皮子,女的双手捏饺子,转眼间就捏出一个又一个小巧玲珑的饺子,不大会儿两盘冒着香气的饺子就上了桌,让海无涯和廖昕晖养了眼神、饱了口福。这顿饺子廖欣晖吃得十分惬意,海无涯也有一种回到家乡的感觉。

一顿饭下来,海无涯对这两个年轻人就产生了浓烈的亲近感,尤其是对老板娘有一种本能的喜欢。那天是七月的一个晴天,老板娘扎着一个马尾辫,穿着一件浅灰色的男式体恤衫,一条深蓝色的牛仔裤,脚上是浅灰色的丝袜和浅灰色的系带休闲鞋,洋溢着青春少妇的活力美和活体香。海无涯的这种喜欢当然是起自异性之间的吸引、怜香惜玉的情怀和对淳朴之美的欣赏,潜意识里也不免有几丝男人对女人的情欲念想。临别时他特意给小两口留了联络方式,告诉他们遇到什么难事了可以及时联系,他一定会尽力帮助的。

以后一段时间里,他数次光顾“老家味道”,每次都带来一些关于各种风味饺子的资料,就餐后再对饺子评点一番,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有一次他还专门带着两个《燕都晚报》生活版的记者朋友来就餐,拜托他们写了一篇专门介绍燕都饺子馆的报道,看似不经意间在文章中提到了“老家味道”,而且寥寥数笔就凸显了“老家味道”饺子精选食材、精工制作、精准服务的优良品质。可想而知,这篇报道给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餐馆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效应。几个月下来,“老家味道”的饺子味道越来越美,名气越来越大,海无涯也和店主夫妇成了好朋友。特别是男主人,还经历了从一开始的敬畏和提防到后来的信赖和亲近的曲折过程。

这次海无涯一力促成的江都之行,对店主夫妇来说是个赚钱的好商机,更是个经营和技艺实现突破和提升的好契机。海无涯一直想资助他们,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茬口。这个茬口一方面需要照顾店主夫妇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他们的自信心。几个月的接触,他知道他们自尊心很强,不愿意接受莫名其妙的资助。他猜想从前可能有过一些动机不纯的客人,以资助为幌子想打老板娘的主意。他也知道他们对自身缺乏自信,心念的格局止于那间斗室规模的饺子馆。江都之行能够让他们心安理得地赚一笔钱,更能让他们的心劲受到激发,眼界得以开拓,从此迈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遗憾的是,海无涯这次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能品尝上百吃不厌的“老家味道”饺子。东海书院的成立仪式一结束,他就急匆匆赶赴机场,飞往河都,午饭也是在飞机上凑合的。他此行是要去和表姐廖昕晖见面,然后共同会一会正身处在窘迫之中的山南省丘都市副市长伍明墨。说来也巧,正是几个月前两人第一次在燕都“老家味道”吃饺子的时候,廖昕晖知道海无涯有心寻找一个能够远赴海外发展的人选,就鼎力推荐了相识多年的伍明墨,说此人幼承家训、颇具匠心,心绪如云、可游四海,是个合适的开拓型人才。当时伍明墨还是个春风得意、前程似锦的官场精英,海无涯和廖欣晖都无法想象,如果劝说这样一个人毅然决然地挂冠而去,赴美国做一名从头开始的古董艺术品商人,将会面对怎样尴尬的场景。加之海无涯刚刚寻宝归来,诸多打算都还没有落地,这件事说说也就过去了。

现在的情况与几个月前大不一样了,据廖欣晖传来的最新消息,最近两个月里伍明墨流年不利,遭遇了一场“环保问责门”,正处在不上不下、不进不退的困顿境遇中,也正是需要有人拉一把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