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风雨
“老夫人您这说的是什么话。西北是二小姐的根,她不向着西北,又向着谁?她年纪小,不懂事。等几年长大了,懂得道理,什么往日什么情分也都淡了。您再给她选个好女婿,有了孩子,她怎么会不明白哪个才是最重要的?”
“你不懂。”池老夫人摆摆手,“她像我,够狠,够倔,认准的事情就是一根筋到底,什么也能不管不顾的。我是怕她……真怕呐!”
她当年尚可以毒死亲手养母,天知道池疏影疯起来,会干出什么事情?
“好,可二小姐不开窍,总要您慢慢教的不是?”宋嬷嬷心疼池疏影,又劝,“您看她现下就在雨里雹子里跪着,万一有什么长短可怎么办呐!”
窗户没有关,可以直接看见跪在雨里的那个单薄人影,狂风大作,瓢泼大雨夹杂着噼里啪啦的冰雹,更显得那道人影瘦弱可怜。
庭院里积起水凼,雨水在池疏影小腿旁打旋。西北几乎不见连绵大雨,因而排水做的并不好。两条小腿泡在积水里,连同伤口一并浸的湿透,雨水里有淡淡的血丝化开,蛰蛰的疼。
池老夫人望着雨夜里那道倔强的身影,头疼地抚了抚鬓角。
“罢了。”到底是年纪大了,池老夫人觉得自己心也软了,“叫她回去吧。”
宋嬷嬷如蒙大赦,赶紧撑了伞去扶池疏影起身。池疏影跪久了,膝盖早麻了,脚下一软,险些跌倒。宋嬷嬷赶紧扶住她,“二小姐呦,您何苦这么和自己过不去呢!”
池疏影笑了笑,“谢谢嬷嬷。”
“唉,您慢些走,老奴给您撑伞……”
“叫她自己走回去!”池老夫人余怒未消,隔着窗户大声道,“我看哪个敢送她回去!”
宋嬷嬷顿了下,面色为难。池疏影已经福身谢过,“嬷嬷您留步吧,回去劝一劝祖母,莫叫她气坏了身子。”
“您拿着伞,小心脚下。”宋嬷嬷只好把伞递给她,犹自不放心地交代,忽然想起来不见池疏影的侍女,“文遥文萱两个丫头呢?怎么不见人影?”
文遥是宋嬷嬷的亲生孙女,池疏影替她解释道,“我差她们去东渠集了,这会儿应该在东渠集办差。”
“二小姐总该留一个在身边才是,这也没个照应。”
“嗯,”池疏影笑笑,谢过宋嬷嬷好意,“雨这么大,疏影就先走了,您请回吧。”
冰雹渐停,雨却越下越大。狂风怒作,雨点歪歪斜斜,打着伞也没什么用处。池疏影捡着回廊走,廊下的灯笼早被雨水打灭,黑咕隆通的一片,若不是一只手扶着墙,池疏影差点被台阶绊倒。
池疏影扶着墙,一瘸一拐地摸黑走出祖母院子,转过回廊一角,看见个小丫头踮着脚尖去勾廊下的灯笼——原先廊下的灯笼已被移在靠墙避雨的一面。
微弱的烛光隐约照亮了前路,池疏影往前走了几步,问她,“你在做什么?”
风雨太大,小丫头没听见池疏影的脚步声,这会儿被吓了一跳,赶紧站好了回道,“回二小姐,大小姐说今夜可能有雨,叫奴婢在这条廊子上守着灯笼,莫叫风给吹灭了。这不,奴婢给灭了的灯笼重新点上呢。”
池疏影愣了下,“姐姐来过?”
“是,宋嬷嬷领着人回来不久,大小姐就过来了。只是在老夫人院子外面站了一会儿,没进去,也没让人通报,就又走了。”
池疏影看着被风吹着歪歪斜斜的灯笼,看着一盏盏灯笼里发出的弱弱的、暖暖的光,一时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二小姐?”
“嗯?”池疏影回了神,温和地笑了笑,“谢谢你,辛苦了。回去吧,大半夜的,又是风又是雨,不会有人乱走了。”
“那不行。”小丫头很认真,“大小姐说,还有值夜的婆子府兵呢!天这么黑,看不清路可怎么办?”
正巧一队府兵经过,他们穿着蓑衣,提着琉璃灯——那是一种特制的灯笼,挺沉,风水不侵,能放好几支蜡烛,专门在这种风雨天气里用的,比寻常纸糊的灯笼明亮的多。
池疏影笑着摇摇头,“回去吧,用不着。你衣服都潲湿了,仔细感冒。”
夜深,雨骤。池疏影一路走回自己院子,碰上了三四个这样的丫头,也都打发她们回去休息了。她的这个姐姐呀……
池疏影望了眼已一片漆黑的池清院落,有时候,她真的搞不懂池清到底在想什么,正如池清也搞不懂她一样。
文遥和文萱还没有回来,大半夜的也不好再叫热水,池疏影自己草草地擦了遍身子,找了干净衣服换上。
腿上的伤口又崩开,发热发红,池疏影暗骂了声,解开绷带自己换药。做完这些,天色已经大亮,雨也停了。天色水洗一样澄净透亮,薄薄的蓝色,瞧着就沁心的舒爽。
池疏影靠在软榻上,静静地把这些天的事情前前后后梳理了一遍,想起来那日从苏隽手里截下的包裹衣物似乎还在文遥手上。事情多,竟也忘了问她放在了哪里。
隐隐约约,似乎有好几条线铺展开来,好似蜘蛛吐丝,将西北大地分割包绕。可是蛛丝太细,太轻,她竟不知怎么样抓在手里,毫无头绪一般……
哥哥,如果哥哥在,是不是就能想得通透?哥哥比她聪明,比她聪明的多,好似天底下就没有能难得住他的事情一样。
池疏影握着玉印,嘴角露出会心的笑,哥哥,我长大了,你什么时候来呢?我等你好久了……
池疏影想着想着就睡着了,梦里她又梦见了在匪窝里的日子。她是被黑商贩往西域做奴隶的,有些商人从西北拐走妇女孩童卖给西域贵族,再换得西域的宝石、黄金等物卖到西北或是关东,以此牟取暴利。穿过大漠的时候,她被一个叫蔡勇、外号狼王的马匪头领“黑吃黑”了。他们这种瘦骨嶙峋的孩子,在马匪眼里,加起来还不如一匹马、一头骆驼值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