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节暖气“片”
作者:法拉第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853

比如附近的蔡国、陈国、宋国、吴国,远一些的许国、郑国、鲁国,还有已经被楚国灭掉的唐国,蔡国吞并的沈国。战国七雄的韩、赵、魏,现在还是晋国的一部份。自己现在呆的胡国,也算是一个姓吧。相反,现在常见的很多姓氏,在后世好像都很少见,甚至没了。比如归豹他们,本家大概只留下一位名人,归亚蕾。养敖、薳书、鱼偃他们家,似乎也没什么人留下。章、栾、华这几个姓好像还有,但也不是大姓。至于楚国的芈、屈、巫、斗之类的,后世好像很少见了。[注041801]

想到这些,姜海涛自然就冒出一个主意:在那些人的单个名字前加上他们出生的地名,这样就能区分一些重名者。

于是黑子变成了萑黑,卒长就是胡貅,两位两司马成了胡仲爽、胡审。胡仲爽手下的那位伍长,罴,蓼邑的,名字自然就是蓼罴。

出生时父亲害眼病的工匠,本来应该叫做蓼眼,可姜海涛觉得这名字实在有点别扭,与这家伙现在的身份不太相符。在负责冶金铸造的研究试验工作里,他现在也算个“领军人物”了,所以姜海涛提出把他的“眼”字改成“偃”。另外一个好工匠,胡頵,能够和养頵区分开了。

在随后的一路上,姜海涛改用新名字称呼这些工匠、士卒。工匠们很高兴,因为这让他们感觉自己的身份似乎提高了些。特别是一些原来属于归豹个人所有的工匠,在得到“胡”这个姓后更加高兴,因为这让他们听起来不再是归豹的个人财产或奴隶。

胡貅和兵卒们一开始还不太适应新名字。后来听了姜海涛的解释,也觉得这样更容易表明自己的身份。虽然自己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归家的门客,但显然不可能姓归。养敖等人一开始没留意,后来几天中听到工匠、步卒们之间不断这样称呼,才注意到这个变化。

姜海涛、养敖这一行人一共坐着10辆双轮车和10辆四轮运输车,其中5辆双轮车和3辆四轮车用了滚柱轴承,其它的都是滑动轴承。虽然车能跑得更快,但他们的行进速度不算快,因为要沿路测量地形地貌,特别是高低起伏、路面土质等情况。道路附近的林木种类和稀疏,河流的宽窄和深浅,等等凡是对行军作战有影响的情况,都在勘察记录之列。

负责测量的是五名甲士,姜海涛把他们称为“测绘兵”。没想到那几个家伙不太乐意,因为现在“兵”是指那些专门学习打仗的国人,原本要比他们地位低。姜海涛心说把你们叫“测绘甲士”,那多麻烦?于是哄骗他们说,今后会有一些兵也来学习测绘,而他们这些甲士呢,就将成为这个新兵种的军官、将军、领导者,地位还是会高一些的。

这五个人领头的叫养庆,是养敖家的一个小伙子。他身材不高,在养家算是射箭条件不好的,因此一直不受重视。可是他的数、驭之术都不错,因此成为第一批学习三角测量术的甲士之一。胡城保卫战中,他表现很好,战后就成了一名“教官”,带出的很多徒弟已经在前段时间被派往胡国各地进行测量工作。

一路上,姜海涛、养敖就经常把胡貅、萑黑、养庆等人召集到一块,针对路上的各种地形讨论如何作战。

过去在野外对阵,双方都是选择一块开阔的平地。这时战车的作用就很突出了,因为它们能以自己的速度和体积冲击敌人的队伍,让对方混乱。只要对方乱起来,就能有机会一口口地消灭敌人。

但是姜海涛不能把宝押在战车上。作为“过来人”,他可知道:战车会被步兵、骑兵所淘汰。看看各种历史书和网站帖子,战国之中的长平之战、项羽刘邦的楚汉相争,都已经没什么战车影子了。谁还傻兮兮地站在平地上和你堂堂正正地打?

胡军就算有二比一的兵力优势,也不能指望用车战来打败楚军。那样即使能胜,也会损失惨重。所以胡军必须把胜利的基础建立在砲弩、踏张弩这些“先进”兵器上。

姜海涛首先想到的是利用道路、树林来设伏,把楚军诱入包围圈后,再用砲弩等兵器大量杀伤。这办法就像在胡城里消灭子辛那样。树林可以把敌人和砲弩隔开。可是看了一路,他发现树林根本不是城墙,不可能让他建立一个严密的包围圈。

养敖的行军打仗经验当然要比他多,早就告诉他这条路不通。因此养敖觉得还是在开阔的平地上和楚军对阵更好,首先利用砲弩、大木盾抵挡对方的进攻,然后利用自己战车速度,还有兵力上的优势快速包抄。

你有战车,我也有战车啊。姜海涛觉得养敖的方法要想实现,关键还在于自己能否挡住楚军战车的冲击。在这平原地带,战车确实是很重要的突击力量。如果没有树林、河流等其它条件阻挡战车的冲击,那就要自己建立一个环形的防御圈,防止楚军用战车攻击自己的侧翼。于是姜海涛开始注意那些位于树林、河流之间的开阔地。

这一天中午休息时,姜海涛指着周围的地形对养敖说:“将军,如果我们在这两片树林之间列阵,和楚军厮杀一会,然后佯装败退,退到这两片树林的东边,再摆成一个弧形阵。小理楚军追上来,就会进入这两片树林之间,正好被我们用砲弩射杀。”砲弩发射的大型硬木重箭能穿透马甲,因此是对付敌人战车的最好武器。但这东西作战时不方便移动,只能摆固定的阵势对敌,或者短时间地移动一点距离。

养敖立刻对姜海涛的设想展开了批评:“这种情况,楚军将领才不会派战车从树林之间追过来呢。而且你这样列阵,他根本就不会同意。”

姜海涛这时想起来,现在和敌人打仗,一般要先互相商量商量,选好时间地点,而且是双方都同意的地点。这么一个对自己防守有利的地点,对方怎么可能同意?

“这么看来,我们必须找一个让对方看起来对他们有利,而实际上对我们有利的地形?”

养敖点了点头,然后说:“或者是另外一种情况:我们在这个地方看起来很危险。我们一般把这叫做‘绝地’。比如你说的这两片树林,如果后面没有退路,是另外几片树林,或者一条河,敌人就会高兴了。因为这是一块绝地。”

“哦!那我们就来个背水一战。”姜海涛想到了一个主意,虽然还只是一点点模糊的轮廓。

走了七天后,他们到达蓼城。现在这里的日常管理仍由薳申负责,章刿带着几百名士兵驻守在这里,胡狂带了30名骑兵负责侦察。

养敖本准备在这里和姜海涛分手,自己率队前往大隧、直辕附近察看地形,然后绕道息城返回。但经过七天的勘察,他产生了一个想法:让姜海涛和他们一起去大隧、直辕、息城走一圈,这样能看看地形,帮他选择一下战场。

姜海涛听后,一开始被吓了一跳,心说那可是“深入虎穴”啊。随后他又意识到,现在可是一个信息十分不发达的国家,就算自己面对面地和几个楚人厮杀过,那也只有他们几个人有可能认出自己,在楚国碰上的概率非常小。什么“画像缉拿”的手段,现在还没有。姜海涛自从来到这个春秋时代后,从没见过一个人画出一副逼真的画,包括人像。漆器、墙壁上的绘画,虽然有不少彩色的,但都属于“印象派”,跟毕加索画公牛一样。

再说以养敖的地位,肯定会带几个高手当护卫,他本身还是个神箭手。所以自己跟着去楚国边关走一趟,似乎并不算很危险。从胡城到蓼城的一路勘察、讨论也让姜海涛感觉到,只有通过这种亲身走路,才能对战场有真正的了解,否则自己根据“历史”想出的战法战术,总会有点不实际的地方。

于是姜海涛同意了养敖的建议,马上赶往霍,打算安排好轨道建设工作后就和养敖一起出发。养敖则打算利用这段时间,对蓼城征召的步卒进行了一番军事检查和训练指导。

归辛见到姜海涛后,首先带他去看了看竖炉的烟道回热系统。

现在的冶炼炉看起来非常“胖”,已经完全不像过去的样子。看到姜海涛的眼睛左右来回地扫视冶炼炉两侧,归辛告诉姜海涛,他们不仅把两个冶炼炉的烟道都改成了紧贴炉壁的样式,把烟道变成了一个夹层,而且把这个夹层里面做到了一米厚。这是为了方便检修里面的铜制空气管道。

姜海涛顺着他的指点仔细一看,发现外壁上有一些突起的泥线,形成上下两个近半米见方的方形。归辛说这里实际上是检修口,用两大块竹泥混合制成的土板盖上。如果里面的空气管道出了问题,可以打开这里,把有问题的管道取出来。

现在整个烟道包裹在竖炉的周围,只在正前方没有。归辛说,烟道里还垒砌了一些隔断,引导烟气弯弯曲曲地流动,最后从竖炉后面的一个烟囱排上去。

最重要的一个变化,是他们把姜海涛原先设计的铜管换成了非常扁平的铜盒,因为这样造起来更方便。只要铸造两个很浅的铜盘,半米多见方,周围留下一定宽度的边沿,然后把两片合起来,边沿卷折,敲打紧密,最后浇上点铜汁,就能比较好地防止漏气。试验也证明,这种半米见方的扁平铜盒,传热效果并不比几根并排放置的铜管差。每一个铜盒都在对角位置留了两个孔,通过管道连接起来,绕过烟道里的隔断,形成又长又弯曲的空气管路。新鲜空气从烟囱外侧的两个铜管吹进去,最后到达竖炉的两侧,吹入炉膛。空气管道的走向,正好和烟气的走向是反的。

姜海涛对这一改进大加赞赏,同时暗暗责备自己:怎么忘了暖气片暖气片,也能是“片”状的。

[注041801]:有关姓氏的起源、发展等问题,实在很复杂,远不像物理原理那样有条理,因此只能简单带过。现在的归姓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胡姓的一个起源也正是胡国被楚灭后,该国的一些后人为了纪念祖先而以国名为姓氏。

....

hao123中文網[hao123.Se] 更新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