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造就人才,这是一个很宽泛的问题,但也是无法改变的现实。shouda8.net飞速更新任何人,都离不开环境,都要受到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孩子,受到环境影响的程度会更大。
刘备小的时候,家里可以说是很穷。母亲为了养活刘备,一个人要扛起整个家庭的担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刘备懂事听话,看到母亲这么累,也伸手帮忙。他已经不再是一个仕宦子弟了,过着与平民一样的生活。刘备与平民的身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他的祖上,曾经是显赫的贵族,曾经风光过,除此之外,也没什么可以炫耀的资本。也许,就是这个不同的地方,使得刘备在骨子里,还有一种贵族的气质。穷是穷了一些,但一种上进的心,一种高远的志向,却不是平民所能具有的。
刘备小时候住的地方,应该是祖居了。虽是家道沦落,但昔日的辉煌,还是没有完全褪色的,这也要感谢皇恩浩荡,祖上还留了一些不动产,作为后人的栖息之地。在这宅子的东南角,正好有篱笆围着一棵大桑树。这棵桑树太高了,足有五丈多,相当于有现在的好几层楼高。这够稀奇的了吧,还有更稀奇的,就是这棵高大无比的桑树,长满叶子的时候,从远处看,就像皇帝出行的绫罗伞盖一样,威严庄肃。大家都觉得稀奇,说这家,迟早要出大贵人。那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底层的庶民,都相信命理,相信风水。也许,这只是一时的玩笑,很少人会当真。要是大家当时都相信的话,刘备也就不需要去卖自家生产的鞋子了,能巴结的,早就去巴结了。但这种说法,虽信的人没几个,但传起来,还是有声有色的。生活乏味,编两个小段子,凑凑趣,也算是一种俚俗。平凡的生活,有时就会闪烁出这种流行的幽默。具体可不可信,那就因人而异了,总之结果是一样的,就是大家都从中找到了一种慰藉。
也许,事情的本身,并没有出奇之处,没人说破,它只不过就是一棵桑树而已,最多是比普通的桑树大几号罢了。就是出贵人,有多贵?和谁比算得上贵?这都是次要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时间一长,这原本有调侃意味的玩笑,就成了大家都接受的一种虚幻的真实。再加上,刘备的身上,还流着皇族的血液。血浓于水,不错,但这血里,还有多少皇族的成分?含金量是否还能被检测出来,都是一个未知的含糊概念。
这些,也不是最重要的,说的人多了,听的次数也多了。大家都这么说,也就会有一些相信的人,至少可以说,没什么人去质疑它。一个人相信了,就是有人相信了。刘备的生母,对此应该不信,因为自己不做草鞋,不卖草鞋,这肚子,就真的安抚不下来。生存是最重要的,这只有穷得快无法再穷下去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实实在在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美好,只能留在记忆里。未来有多美好,还不如当前多卖一双鞋子,多换几粒粮食。
孩子就不同了,他多少还有天真浪漫的一方面。就像《我叫刘邦》中的周郎一样,要做大将军。刘备小时候的理想呢,可远远高于这个。至少是从他人和后人的眼里,是这样的。当刘备还是一个贪玩的孩子时,就喜欢在桑树下玩耍,还跟一帮与自己一般大的“小庶民”说,我长大了,要用它做车盖。大家都是孩子,吹吹牛皮,相互炫耀一番,满足一下童心,也没什么。可这是什么世界,皇帝只有一个,任何人,包括皇帝最亲的人,也不允许开这种国际玩笑。谁开了,谁就得承担后果。承担的结果,就是一批又一批的人,会用命,来承担一句话的后果。当然,一个人一辈子也只能承担这一回了。
孩子懂什么,他不知道这车盖是皇上才能享用的,谁想僭越,就是犯了大逆不道的罪名。在小刘备的心里,只想乘着高头大马,过上贵族的生活。这种想法,一方面是当时的风尚,拜官封爵,一方面是大家潜移默化的暗示。都说要出贵人,那在刘备当时还很幼稚的心里,一定充满着自己还是一个贵族的幻想,享受贵族待遇,那时理所当然的。也许,刘备身上还残存的一些皇室的血统,在这里冲动起来。但凭这一点,就说刘备自小就想当皇帝,不太真实,至少有些牵强。刘备当时知不知道皇帝到底是什么玩意都得先打个问号。这与日后刘备真的当上了皇帝,只是一种暗合而已,完全不是一档子事。
刘备的皇帝老祖刘邦,第一次看到墙上的时候,说,大丈夫本该如此。这句话,只是一种羡慕而已,并不能说,刘邦就有了做皇帝的念头。同时期的项羽,初次见到秦始皇,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这要比刘邦强势得多,一副藐视的模样。若是项羽的后代,处在刘备此时的境况,说一声,我长大了要做皇帝,那倒不会让人惊讶。可以说,刘备要以大桑树为车盖,是童言无忌,也可以说是跟着大人后面模仿的意外产品,不足为奇。
等刘备说了这句在大人来看,是要闯大祸的话,刘备的族叔刘子敬,大吃一惊,就悄悄地告诉刘备:“孩子,别瞎说,乱说话,会要死人的!”刘备说起来是无心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说话也能掉脑袋,他以后就不再这么说了。看来,刘子敬是个谨慎的人,也许就在嘴上,吃过大亏。刘子敬不会只是为了提醒刘备,更是一种警告。因为要是死人的话,大家都别想好,和刘备沾上亲的,不仅分不到贵人的赏赐和福荫,还要因此受到株连。这些,孩子不理解。不过,现实中的确实不乏有这些例子,想必,在刘备的心里,也会有一些印迹。孩子就是孩子,这么一吓,也就不敢多说了。那时的孩子,比我们想象得要老实,传统的教育,让大人,成为孩子心目中一个真理的化身,一个行动的准则,一个效仿的楷模,一个不可逾越的权威。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