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七年二月,流亡夹山的大辽天祚皇帝被金军俘获,至此,一代天骄耶律阿保机建立的契丹帝国正式宣告灭亡。@本章节孤独手打 www.ShouDa8.Com@
当年大宋之所以敢毁弃百年盟约联金攻辽,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曾经派人绘了天祚皇帝的画像回来,按相法测断他乃一副亡国之君面相,今日算是应验,却不知天道循环,自家皇帝的亡国之相更重,而且将一气冒出两个亡国之君。
毁盟之前,大宋朝野不乏有识之士认为辽之不可亡、金之不可联,而今既成事实,随着对宋温和的金太祖阿骨打的英年早逝,金人的野心因宋人的懦弱表现而日渐膨胀,其中尤以反复多变的郭药师为导索。
其时,郭药师镇守燕山府,**一路军事,自恃有功,飞扬跋扈,大肆增兵,号称三十万,而手下兵士不改“左衽”,仍着辽服,时人皆称安禄山再世。朝廷也有所猜疑,派童贯巡边暗察,郭药师亲出燕郊相迎,行大礼称童贯为父,又精心组织一场显示战力的大校阅,骗取了童贯的信任,朝廷也因此对郭药师放下心来。
然而,百姓的目光往往正确,郭药师早就与金人暗通款曲,左右逢源。于两年前继承大金帝位的阿骨打之弟吴乞买,一反其兄的对宋政策,开始强硬,在力主侵宋的大将粘罕和二太子斡离不的不断鼓噪下,又解决了天祚帝这一后患,遂于大金天会三年即大宋宣和七年十月,下诏对宋用兵。
发源于北地的金军,向来是贵精不贵多,擅长以骑兵集群快速机动作战,一击制敌,而且多为盛暑休兵,秋冬进攻,皆因此时弓劲马肥,军队战力最强。此次攻宋也不例外,将十二万精锐铁骑兵均分为东西两路,西路由粘罕统领,东路由斡离不率兵,大举南下,直扑中原。
是时,宋军在东线的驻军有燕山府十一万、河北路十四万,合计二十五万,西线的河东路也有二十余万人马,抛开军队的战力不说,单从总兵力上看还占优势,但却分散于广袤的国土上。而金军则是集中优势兵力,以流星方式连续作战,从而各个击破。
斡离不的东路军挥师入关,进逼燕山府,郭药师这一辽之余孽终成为宋之厉疥,临阵倒戈,使大宋河北门户大开。同时,粘罕的西路军兵发云中,一路势如破竹,直抵河东重镇太原府城下。
如此,大宋京师开封府已成两路金军螯钳所指,正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羽衣霓裳曲”,一直醉歌酣舞的大宋君臣如梦初醒,惶惶指望各路大军捍御边陲、守卫京师。
十二月中旬,天寒地冻的一个早晨,大金东路军六万铁骑,如同一朵朵压在大地上的乌云,夹狂风裹暴雪,滚滚冲过了的原先的宋辽边界白沟,一场几百年未有的惨烈浩劫,正式降临到中原大地上。
与受阻于太原城下的大金西路军不同,东路军采取了更为灵活的战法,遇到城池能攻则攻,不能攻则绕,只求在最短时间内抵达开封府,正是打蛇先打头、斩人先斩首!
这六万铁骑机动寻隙,快速穿插,仅用十余天便奔袭七百里,连克真定、庆源、信德等城,兵锋渐近呵护大宋京师的最后一道天堑――黄河。
本来,兵家最忌孤军深入,但大金东路军却如龙翔大海,在河北大地上纵横俾阖,所向无敌,皆因大宋施行了一百多年的崇文抑武国策显出致命的弊端:其一,“文官统兵”,“将从中御”的战略思想,完全扼杀了武将的血性和带兵的潜质,变成了只会盲从上面的应声虫,缺乏主动作战的勇气和能力;其二,“缩阵待战”、“不进攻之”的战术条令,令各路宋军变成一盘散沙,彼此不协同,无法集中兵力对敌反击。
于是乎,从河北至河东的千里战线,到处烽火,到处报急,各城各乡的大宋军民从睡梦中被惊醒,也不知金军到底有多少兵马,更不知该如何抵抗,只能各求自保、各自为战。
小五所在的平定军也不例外,本是介乎太原府和真定府之间的要塞,但太原府被围,真定府陷落,一时军城上下,惶惶乱乱。那文臣知军见势不妙,便将指挥权授于主管军事的路分都监季团练,自己先逃了。
季团练乃武官出身,当下将带兵的将官聚到一处,商量何去何从。那五个指挥使众口一词,皆说兵少城小,若是金军来攻,必守不住,不如弃城南撤。
季团练却是一条好汉,当下驳斥众将:“我辈武人,受国家供养多时,而今战火既起,正当捐躯以报国恩,何言撤退?尔等听令,固守军城,伺机进援太原!”
国家危难之时,匹夫挺身之际,在宋军一溃千里的大潮中,真正的义士自然浮出水面,大若太原、小若中山,均是正面敌锋之城,却是军民一心,死守不降,如孤岛屹立,成为鼓舞宋人抗金的大旗。
平定军则相对幸运,刚好处在两路金军的夹缝之间,竟未受到任何的骚扰,但来自前后方的各般传言不绝于耳,真假难辨,搞得军心浮动,小五也在这时收到韩九儿所寄的最后一个包裹。
那一日大雪纷飞,小五披着盔甲、握着铁枪,领着手下小队巡了一夜更,又冷又饿,正待回家喝口热汤,一个驿卒喊住他,说有他的信物。
小五一眼看到那个熟悉的寄址,一阵激动,乏意顿消,便直奔书库。他如此反应,只因盛传金军已打到磁州,距离相州仅一步之遥,小五虽然职责在身,却也不能不挂念家乡的亲人有否被战火殃及。
抖去身上的雪,小五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裹,里面有一份崭新的书稿,上面压着一纸书信,上书“岳飞亲启”,却是韩九儿写给他的第一封私函。
以伊人的冰雪聪明,自然猜到小五的心头牵挂,首先将家乡的近况事无巨细一一道来,又将她所了解的朝廷之事、宋金战况所述甚详。
小五才知相州的处境并不妙,前方的败兵溃勇不断涌来,而金军目标直指京师,安阳和汤阴正是必经之道,一场兵劫不可避免,现任知州王靖在安阳和汤阴大量征招“敢死士”,希望能保卫家乡。至于朝廷已是乱了手脚,虽然号召天下方镇率兵勤王、捍御边陲,却在金军东西夹攻之下,几无可用之兵、可用之将,当今圣上甚至有南逃之心。
韩九儿更作出分析,大宋此战必败,甚至最后可能退守长江天堑,唯一能扭转战局的对策,便是无论胜败,万不可与金讲和,而以国土易时间,将金军陷于中原大地,彼消我长,在长期鏖战中历练出一支全新的宋军,待时机成熟,一举北伐,不仅可收复失地,便是灭了金国,又有何难?
小五不由想起韩九儿此前的乱世预言,大为叹服,亦因此对天下大势有了初步的认识,那颗原本不安的心也随之沉静下来,一个小女子尚有如此远见卓识,自己一个堂堂男子汉,更应毋念家小,以国为重。
韩九儿最后提及下面的书稿,乃是将二人的兵法论战做了整理,结合之前的手稿,编成一部《百战奇法》,佚名刊印,或能对宋军再建有所帮助,但愿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小五再翻开那本可以说二人共同心血凝结的《百战奇法》,墨香犹存,伊人倩影,仿佛自书中扑面而来,一时失神忘我,沉浸在和她经历的往昔时光之中。
这本《百战奇法》,不仅开创了用简俗易懂的文字教战兵法的先河,又是第一次将历代兵法分门归类,更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问世之后,立刻大受文墨肤浅的大宋将官欢迎,一再刊行,广为流传,更为后世兵家推崇倍至,“极用兵之妙,若无余策”!只是谁也没想到,这本无名氏之作,竟是由一个小女子主笔、一个千古名将辅就,一段本应流传千古的佳话,却因作者特殊的个人原因埋没于史,着实令人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