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有一篇课文,印象很深,这是**写给他的老师徐特立的。其中说到,徐特立入党的时候,正是有许多人离开革命队伍的时候,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中国,离开革命队伍的人也是多了去了,叶挺也是在这时候去了国外。当时的5万党员只剩下了1万。这是中国革命的一个低谷。类似这样的低谷,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就是1942年。这时期八路军新四军从50万锐减到30多万,黎明前的黑暗就是在这个时期。五团这样的主力团,也不得不作调整,精减了营的建制。团直接指挥6个连队,当时也称其为小团。一营的营部就这样一度撤销,直到1944年再行恢复。
现在要关心的是,教二旅五团一营是从哪里来,是哪路好汉,能报得上姓名吗?其实这话题我前面已经露过风了。1941年8月五团与边联支队合编,这个营就是来自边联支队,果真如此吗?且慢,还有话说。边联支队的这个营又是何方神圣呢?原来在边联支队与五团合并之前,还曾与峄县支队合编过,而峄县支队又和六八六团二营合编过。也就是说,六八六团二营转来转去成了老五团的一营。六八六团有部队在五团,我想这多半是没有什么疑问了,有个红军连足以作证。但我最关心的是二营营部是否也去了峄县支队,姑且是的,那么里面玄机就大了。
但我现在只能说,这个营还真是“冤”。想当年万水千山都过来了,红军整编之初,红四师第十一团被整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二营。六八六团3个营,一营是原红四师十团,即以后三十八军三三四团,著名的平江起义团;三营是红四师十二团,即以后十六军一三九团,也是大牌的红军团。那么二营呢,今天在哪呢?都是当年的红军团队,有的风光无限,有的悄无声息。对军队番号的延续,在我看来也很微妙的,严格一条线纹丝不动,在长期的战争中也不太可能,有的发展、有的调整、有的剥离、有的消溶。所以对一支部队的延续,许多时候会溶进军旅文化元素,甚至有人认为只继承了番号就算是血脉相通了。对于这个问题,我总是圈外人,不作深究了。虽然,二十三团一营没有这顶“红帽子”,但这个营后来名声非常响亮,甚至可说是响誉全军。
1946年6月9日傍晚,突击枣庄的一营进入了前沿。指挥所里,政治处主任王良恩发现多了一个人,据说脾气向来温和的王主任厉声道:“谁让你来的?”
来的这个人就是团集训队指导员张明。集训队,我想相当于今天的教导队吧,集训多为连队骨干。张明任集训队指导员前是二十三团一营一连指导员,听说要打仗,就偷偷“溜”到火线。当然,擅自离开岗位可是违反纪律行为,无怪王良恩要发火了。
火归发火,张明毕竟是团里的一把“好手”。参谋长看到张明却很高兴,马上要他去了阵地。打下枣庄后不久,张明又回到营里,而且“官”升一级,当上了副教导员。一营营长姓张,名叫张先军;副营长姓张,名叫张兴常;张明提升教导员后,新来的副教导员还姓张,名叫张建中。因为四人同姓张,当时一营也被人叫作“张营”,也有说叫“四张中队”的。若在*时期,这样的班子,会被称作“张家店”。
关于一营的来龙去脉绕来绕去,想来也是保括笔者在内的一厢情愿,也许答案很简单,看一下二十二军战史就一目了然了。也有人回忆,是罗荣桓从一一五师抽了两个红军连给苏鲁支队作为骨干。
至于陈老总夜半造访“张营”,我是从一本人物传记中得来的,是实是虚我也难说,但一营几个主官副官都姓张,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我接下来再说营队的四个小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