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听过了昨日龙凤店内那场特殊的经筵,百官议论纷纷,褒贬不一,且说不好的人多。在一些腐儒看来:治国就是维持太祖定制,无为而治。修路劳民伤财,是隋炀帝之流所为之事。而早有担心的李东阳反倒是安心了,因为万仁没像他想象的那样好大喜功,并没有一味地为了讨好皇帝,而建议大开修路工程。
至于试修通州到北京的粮道,李东阳并不反对,因为这条粮道很重要,京城官民的口粮都得由这条粮道入京,且这条粮道也不算太长,就算是劳民伤财,也伤不到大明朝的筋骨。所以,他下班之后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奔王府而去。
王华是第三次辅,分管工程建设,修路一事他有三票决策权,李东阳这次上门,是想探探王次辅的口风,看他是否有意于支持修路。其实,李东阳也明白,不管有没有内阁的支持,这条粮道也是修定的,如果内阁能跟进这项工程,利要大于弊。
李东阳早就权衡过了,这条粮道只是试修,如果粮道真如万仁所说的那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那接下来还会大修御道,内阁这一次站在皇帝的对立面,以后再开修路工程,那就没有内阁什么事了,阁臣想插手路政,就算万仁不计前嫌,想必皇帝也不乐意放权给内阁。
且不说李东阳如何说服王华,万仁在送走了御驾之后,就开始筹谋修造粮道一事。虽说正德已经同意了修路,不过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还有很多细节问题要议定,比如说修路款由谁出,修路队如何组建,如何保证道路按时完工,如何保证道路的质量...
这些问题让正德这个愣头青拿主意,肯定是抓瞎。万仁在纸上写下几套大致方案,自己先揣摩其中的利弊。
方案一:朝廷包办整项工程,国库拨发专款用以修路,并派专人负责督造工程,这样可以免费拉民夫充徭役,工钱可省。不过质量很难保证,因为难免有些蛀虫借机贪污公款,质量缩水是必然的。
方案二:工程招标,由富商承包此项工程,朝廷先期付一半款,工程结束,验收合格之后再付余款。这样可能要多花银子,不过质量能保证。
方案三:工程外包,私人出资修建此路,朝廷颁令准许其向过路商旅收取路费。
按说,第三个方案最省钱省事,后世政府大多采用这种方式募集民间资本从事基础设施建设。不过,这个好方案在明朝实行起来难度很大,问题多多。第一,朝廷在这方面没有先例,朝廷那些官员根本就不知公共投资为何物,用这个方案肯定会招来唾沫满天飞;第二,如何收取路费,这也是个问题,让承包商收高了,民怨沸腾;收低了,赔本买卖没人做。
而最最要命的是,朝廷向来喜欢搞强买强卖,根本就没啥商业信誉可言,沈万三的例子就摆在眼前,估计全天下没有哪个商人愿意冒险跟朝廷合作,万一路修好,朝廷找个因由把它收归国有,承包商想哭都没眼泪。就凭这一条,方案二都不怎么可行,万一路修好了,朝廷不给余款,承包商有状都没处告。
万仁摇摇头,把目光定在方案一上。他知道,如果用这个方案,想做到专款专用,减少贪污**,他必须扛下整个工程,从原料采集到民工募集,从道路施工到质量检测,都得一把抓,麻烦肯定不会少。
万仁不怕麻烦,如果怕麻烦,他大可以携巨款归隐田园,悠哉悠哉地享受人生,完全没必要呆在这北京城里跟那些大臣玩勾心斗角。
“去把三爷叫来,我有事。”万仁见司书又跑到书房来了,就冲她喊道。
“老爷,您这满脸愁容,不知为何事闹心?”司书没走,而是上下左右地端详着万仁,没有一点当丫鬟该有的样子。
万仁向来很少管束丫鬟下人,他也懒得跟司书计较,只是摸了摸下巴,问道:“你会记账吗?”
“我又不是商人家出身,哪里会这些。”司书扁嘴道。
“不会就该学,过些日子我要出一趟家门,夫人也要跟着,这店里没人记账可不行。”
“您要去哪里?怎么都不跟大家商量?”
“我要去天津卫走访,此去可能要十几天,可能要一两个月。”
“皇上可少不了您,您这一走,宫里非乱套不可,太后是不会让您走的。”
“如今朝政有内阁管着,宫里的内臣也都安分守己,出不了什么岔子。我此次出去要办正事,太后与皇上会体谅的。”万仁笑笑,自从太后顺产之后,他早有离京一段时间的打算。
万仁决定出京一段时间,一来是为了寻找石油,二来是为了“调剂”一下与正德之间的关系。他自知跟正德关系很铁,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就好比一对情侣结成夫妇,天天生活在一起,锅碗瓢盆的摩擦,擦出的不是火花,而是水花,再热烈的爱情之火也有被这些水花扑灭的时候,而要想让“蜜月期”更加长久,就要懂得保持距离:不只是空间上的,也包括时间上的,若即若离才能“小别胜新婚”。
“老爷,您出京能不能也带上我?”司书一脸期待。
“为什么要带上你?”万仁白了司书一眼,反问道。
“夫人与您同行,没人照料可不行。”
“要带我也带上别个丫鬟,你?”万仁摇摇头,道:“你不充大小姐反过来要夫人照料就值得庆幸了,我可不敢指望你能照料夫人。”
“哼,别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司书哼了一声,出门去也。她走了没多久,万礼就风风火火地过来了,问道:“老大,你找我有事?”
“有一个差事要托你去办。”
+++000+++
这日清晨,群臣如往常一样,早早地在午门前集合等候入朝,却意外地发现午门前多了一张半人高的汉白玉小石桌,那些眼尖的大臣一眼就看明白了:这张石桌就是昨日摆在龙凤店的那张,上面还刻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八字,错不了。
将一张自己用过的桌子摆到百官面前,是示威挑衅还是借机炫耀?!百官的脸色皆阴沉无比,而就在这时,左掖门打开了,几个太监缓步来到小石桌旁,为首的正是老太监高凤,只见他打开一首圣旨就开始读。一通洋洋洒洒数百字的诏文,内容却非常简单:每日早朝前,午门外开宣讲会,准许朝臣上前台宣讲,将政见闻达于群臣。
宣讲会?什么东东?都说上闻达于君,为何要将政见闻达于群臣?有必要吗?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群臣虽然不敢大声喧哗,却开始交头接耳了。
“昨日万祭酒所说的修路一事,咱家本来并不支持,以为此乃劳民伤财之举,然经过日宣讲会,万祭酒将修路之利说得明白,也解答了咱家的疑问,咱家权衡过利弊,觉得修路之举或许可行。在场的各位大人,心中想必也有很多利国利民之举想要闻达于天听。”高凤扫了群臣一眼,又道:“然君子和而不同,你认为自己是对的,他却认为你是错的,与其各执己见互不服气,不如走到前台来各抒己见,把利弊得失辩论明白了,如果真是利国利民之举,再奏于圣上御览,圣上圣明,定会从善如流。若弊大于利,那就不要风闻上奏,以免沾了圣目,”
听了高凤这翻话,群臣中很多对政治特别敏感的大臣似乎意识到皇帝此举是要遏制言路。这不,群臣中又接着交头接耳,议论声更加嘈杂了。
“各位大人,谁有不明了之处,可站出来,当面问询。如有异意,也可走到前台来,大家辩论个明白。”高凤又道。
其实,开宣讲会是万仁建议的,目的并不是遏制言路,而是要规范言路:你们不是喜欢参政议政吗?那好,先不要乱上书,搞一个宣讲会,把政见宣讲于同僚之间,你的政见反响强烈,那你就上奏皇帝吧,皇帝择善而从;如果大部分人都说你的意见很糟糕,你连同僚都说服不了,还谈什么说服皇帝,上奏也没用,浪费国家纸张资源。
而开宣讲会的真实目的还在于让百官公开议政。阳光不只是最好的防腐剂,同时也是最好的指向标,这跟树木向阳部分总是枝繁叶茂的道理是一样的,在公开公正的环境下参政议政,大多数大臣的心里是亮堂的,大臣们多一份公心,少一份私念,拉帮结派党同伐异之类的事情就可尽量避免了。
当然,正德并不在意这些,他只想让那些没事就乱上书的言官安分守己一些,还他一个耳根清静。万仁说开宣讲会可以让那些整天吱吱喳喳的言官有个乱说话的地方,自然就不会没事乱上书。
不过,大臣们可不这么想,他们多以为此举是在遏制言话。这不,一个给事中站了出来,道:“廷臣可于朝堂上参与廷议廷推,宣讲会一举是属多余。”
高凤见有人站出来反对了,非但没有不喜,反倒是暗暗高兴:有人站出来说话,这就是入局了。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