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谢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其次,希望读者能耐心看下去,写到现在备哥哥早就不跑了。
我之所以写这篇,就是对之前到处跑的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当然故事里还有各种偶然,各方谋划,都不在此之内。
既然有读者提出,在古代没有主动大幅移民的。那我可以说,有!
农民困守土地最厉害的是什么时候?大概是明朝,因为路引制度,百姓不敢随便外出。
而在此之前一千多年,百姓因为躲避战祸大迁移,也是常有的事情。
《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与迁徙》一文,也提到过,西汉末年的战乱,中原人士开始向长江流域迁徙,更远的还到了岭南地区。
而其以东汉末《后汉书刘虞传》举例,其中记载“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
这可不是官方迁徙,而是百姓自发躲避战祸形成的。徐州因为曹操、陶谦大战,以致“墟邑无复行人”。而江淮是各方大战最厉害的地区之一,更是“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有‘十余万户’百姓都迁去了江东。
还有不少士大夫甚至渡海远徙交州。在蜀汉、东吴政权内任职的,不少是江北迁来的士大夫。张昭是徐州彭城人,鲁肃是徐州下邳人。
至于说青、徐有海有田。
我这在三国属于徐州,而且沿海。我可以说就算是二十年前,从我这往内陆二十里,便不可能沾到海货的光。而我们这有很多地方,打出来的井水是咸的。
在三国时候,青州是黄巾的重灾区,而且194年的那场蝗灾,再加上之后的连年灾害,让许多百姓因为食物问题,都流离失所。
在古代,农民是很难过得舒服的。
我虽然不会种地,但也知道种地得抢时间,收获得抢时间。过了时候就绝收了。
三国时候没有肥料,再受生产力的限制,无灾无害的时候,才能勉强算是温饱。那是太平盛世。
可一旦有战争、水旱灾害、蝗灾、瘟疫,那就另当别论。
不巧的是,从184年开始,青、徐这地方全撵上了。对了,还有书里没有的,每年七八月分,还得抗台风。前几年,我经常见水泥电线杆给台风刮断。
在这种前提下假设,当时建立这种效仿八旗的四卫制度,收拢周围的流民。保证其衣食充足,这些流民会比跟黄巾,更愿意来投刘备。
在这种假设下,我抽走了部分投了黄巾,还有因为战乱被杀的青、幽、冀、兖、徐、豫州六州的数百万百姓。
若说没有那么多百姓,我可以说,有!
当时冀州闹黑山贼,一股十几万的有很多,都被袁绍给杀光了。而且这都是男性青壮,不算家属。曹操杀的黄巾也不少,这在动乱之前都是百姓。
这一股股的,数百万之众很轻松。
在幽(247万)、冀(580万)、兖(404万)、青(299万)、徐(279万)、豫(516万),这样的人口基数下。这前期不占地,光得民的战略,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这也就是我开篇不占地盘,而是转战四方,从平原一路打到豫州的战略目的之一:聚数州之百姓。这才是战争的潜在力量。
当然,百姓多了也不能随便抽兵。刚开始只得百姓,还没发展,根本养不起大军,支援不了大战。
两个字:缺粮!
打仗浪费的粮食,那比百姓生活多的多。因为粮草不足,倾起大军那是自己灭自己。
而且一个地方流民收光了,我不主动跑去别的地方收,还能主动等他几年后上门?
为什么开始放弃青、徐的地理原因。
青、徐之地偏处一隅,其实也相当于被挤死在了东方。战国时齐国统一天下了吗?
而现在,占据了江淮之地,更有颍川这一战略要地,看死了曹操的南下之路。
地面不是平的。曹操要是图谋南方,就得先从潼关入关中,然后再出武关到南阳。
江南又让二爷夺了柴桑,占了大半个丹阳,孙权就算是起家,也只占守势。更何况被坑的没有起势。
至于暂时不和曹操怼。
战略上不只是硬干的,要【审时】【度势】。写到现在,可不是赤壁之战那会,天下没有多少豪强了。一起怼曹操就行。
现在和曹操干翻了,捡便宜的还有很多。袁绍、吕布、刘表、韩遂、马腾等等这些人,都不是白痴。
至于说舍生忘死,勇往直前。
关羽水淹七军,并非表现关羽只会勇往直前,而是说他有勇有谋。就和项羽彭城大战,用计三万胜五六十万一样。所以关羽才会威震华夏,所以曹操才会吓得想要迁都。
现在吧曹操往南的路堵死了。他这打生打死,你在那种田养兵,随时准备推一波。曹老板不怕吗?估计真出兵的时候,他豁出去就不怕了。不然,他得整天睡不好觉。
还是那句话,故事才刚刚开始,后面还很长。在这个三国时代,想从黄巾之了乱开始,有生之年能统一天下,再到四海宾服,这是一个大工程。